烽火戲諸侯滅亡西周的民族(忘掉“烽火戲諸侯”的段子)
原創(chuàng):唐封葉|葉話文史公眾號
- 導語:
因為《史記》等書的傳播,在世人的印象里,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是因為“愛美人”才丟了江山——他被褒姒的美色所迷惑,廢掉原配申姜王后和其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新王后、立其所生的伯服為新太子,又為博褒姒一笑大玩“烽火戲諸侯”的把戲失信于天下,導致犬戎入寇時諸侯援軍不至。但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
- 正文:
一、周幽王娶申姜王后其實是周朝的無奈之舉
周幽王的婚姻問題,還得從他父王周宣王后期的一場大敗仗說起。
周宣王號稱中興之主,但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只要在位時間太長的,基本都晚節(jié)不保,畢竟至高權力和聲色犬馬的長期腐蝕沒幾個人能頂?shù)米?,周宣王也不例外。前半生勵精圖治的他,晚年也逐漸變得昏聵糊涂,比如干涉魯國內政強行“廢長立幼”、在與戎狄的戰(zhàn)爭中屢屢失利等。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周宣王親自率領大軍與“姜氏之戎”在千畝交鋒,王師大敗,潰不成軍,周宣王本人都差點被俘。
這“姜氏之戎”是指何方勢力呢?《古本竹書紀年》上說它就是“申戎”,也即姜姓的申國!當然因為周宣王前期又從申國分出一支族人封到今天河南南陽地區(qū),稱作“南申國”,所以老申國已被改稱“西申國”。
我們知道,就像后世耶律氏和蕭氏世代通婚、共治遼國一樣,“姬姜聯(lián)姻”是貫穿先周、西周近千年的周人政治法則,它奠定了周人的統(tǒng)治基礎。西周王朝從武王到宣王的十一位周王,有六王的王后是姜姓女,姜姓的齊、申、呂、許等國,是周人打天下、治天下的重要幫手。其中西申國的地位尤其重要,因為它位于今天甘肅平?jīng)鲆粠В谥艹魍蹒艿奈鞅?,是周人抗擊戎人的屏障?/p>
可是因為史料殘缺,不知道是何原因,西申國在宣王后期時居然一度和周朝鬧翻了,甚至進攻周朝打到了千畝。千畝是之前周天子表演“親耕”也就是進行“籍田禮”的地方(因井田制日趨瓦解周宣王將該禮廢除),雖然具體地址不詳,但肯定在周朝都城鎬京或舊都岐邑附近,可見西申軍隊已經(jīng)深入王畿核心地帶。
千畝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王師精銳大喪,對周朝的打擊非常大。第二年周宣王不得不下令在“太原”(可能即陜西周原)進行人口普查,看看自己還剩多少家底,以便之后按戶口抽取壯丁補充王師及征收賦稅,但統(tǒng)計的結果肯定很不好看。
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周宣王讓兒子太子宮湦(shēng)也就是后來的周幽王娶了西申國之女申姜作為太子妃,兩人還生了一個兒子叫“宜臼”(即后來的周平王)。這其中的原委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應該可以推想出:可能是周宣王覺得周朝暫時無力制服西申國,因此他決定低下頭與西申國和解,重新維持“姬姜聯(lián)盟”。
現(xiàn)在大家就明白周幽王為什么不喜歡老婆申姜了,因為他和申姜的婚姻屬于“和親”,而作為戰(zhàn)敗的一方,他等于是個“和親王子”!
二、周幽王廢姜后、立褒姒的動機中肯定有政治因素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駕崩,周幽王登基。
也是周幽王倒霉,西周后期本就氣候轉冷,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周朝西部王畿內又發(fā)生大地震。這次地震導致岐山山崩,之后涇水、渭水、北洛水三條河流一度都枯竭了。我們知道,古人認為天災是上帝對下民的懲罰,而岐山是周朝的圣山,涇水、渭水、北洛水是周人核心區(qū)域內的三條大河,因此當時周朝的史官伯陽父發(fā)出哀嘆:“周朝要亡嘍!”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派大將伯士統(tǒng)軍征討六濟之戎(位置不詳),周人又打了大敗仗,連主將伯士都戰(zhàn)死沙場。
漢代太史公的《史記》和西晉“醫(yī)師”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都說,這一年最糟糕的事情還不是伯士伐六濟之戎兵敗身死,而是周幽王寵信一個從褒國(在今陜西勉縣東南)得來的絕色美女——褒姒,并要立她為王后!
有人可能以為周幽王就是在幽王三年得到褒姒的,這也許是誤會。我們知道周幽王跟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一作“伯盤”),這名字中帶個表示排行的字“伯”,按古人“伯、仲、叔、季”的排法,伯服必是幽王最大的兒子,年紀長于申姜王后所生的太子宜臼。
據(jù)《今本竹書紀年》記載,幽王五年時,因為周幽王廢掉申姜的王后之位、改立褒姒為后,太子宜臼感到地位即將不保,就出奔到外公的西申國去了。如果幽王三年周幽王才得到褒姒,四年生下伯服,而宜臼又比伯服還小,那幽王五年時宜臼豈不還是一歲以下的嬰兒?既然幽王不喜歡申姜王后,他怎么會那么快封不滿周歲的宜臼做太子?(史書一致說宜臼出奔前即具有太子身份。)一個不滿周歲的嬰兒,又怎么能出奔西申國?故而唐封葉認為,周幽王可能是在周宣王后期、他還當太子時就得到褒姒,伯服的出生也很早。只不過申姜王后是宣王為當時還是太子的幽王選的太子妃,所以伯服雖是長子,最初也無緣太子之位。
那么幽王三年周幽王為什么起了廢姜后立褒姒的念頭呢?褒姒貌美當然無需質疑,哪個君王不好色?但在感情之外,周幽王作為政治人物,想換王后也必定有政治考量,而且這方面所占比例應該更大。從外部考慮,他可能認為占據(jù)涇水上游、勢力逐漸膨脹的西申國已經(jīng)影響西王畿的安危(千畝之戰(zhàn)發(fā)生在周人都城郊外);從內部講,也許申姜王后仗著娘家勢大,對周幽王不是很低眉順眼,讓周幽王感覺身邊被埋了個“定時炸彈”。一句話,周幽王覺得自己的王權受到了威脅,最低也是受到的姜姓西申人的內外掣肘。
但換掉申姜王后后果嚴重,不但意味著周朝重新跟西申國翻臉,還意味著周人跟全體姜姓國家鬧僵,原因我們上面已經(jīng)闡述——如果把姬姓周朝看做一家大公司,姜姓要算是“合伙人”的角色!
當時天災不斷、戎狄入寇,周朝的國力也早就嚴重下滑。雖然周幽王作為周天子,存有擺脫姜姓申人掣肘、壓制桀驁不馴諸侯、重振王室聲威的種種想法并不算錯,但實施時也該注意克制隱忍、積蓄實力、等待時機、優(yōu)化措施。不過周幽王的政治經(jīng)驗顯然不足,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最終還是貿(mào)然行事,于幽王五年廢除了申姜的王后之位改立褒姒為后?!豆疟局駮o年》還記載,三年后,也就是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幽王正式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伯盤)為周朝太子。
三、沒有“烽火戲諸侯”,只有幽王莽撞開戰(zhàn)自食其果
風雨飄搖之際,西周王朝的“掌舵人”周幽王貿(mào)然廢姜后、立褒姒,廢宜臼、立伯服,人為地將統(tǒng)治階層的內部矛盾擴大到不可調和的矛盾,讓很多王朝貴族感到大事不妙。
首先在周幽王五年(前777年),也就是周幽王換王后的那一年,周朝執(zhí)政大臣太師皇父向朝廷告老,帶領族人和財寶退隱到東王畿內的向邑(今河南尉氏縣)。
皇父退隱后,周幽王任命西虢國的君主虢石父(又稱虢公鼓)為卿士,主持朝廷軍政事務(西周時期文武尚未分途)。史書說,這虢石父更不是個好人:他對幽王和褒姒巴結奉承、獻媚逢迎,在君王和朝臣之間則挑撥離間、造謠中傷;此外他還有個專長,就是“好利”,善于搜刮錢財,跟當年厲王駕前的榮夷公一樣。
因為后來周朝在周幽王手中亡掉了,所以史書對他和他手下大臣的評價免不了會有貶損的傾向。虢石父的真實人品不好判斷,但周幽王任用善于“聚斂”的他主政,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就表明當時周朝確實是財政窘迫,所以不得不想辦法增加收入,畢竟一個政權要維持下去甚至要有所作為,沒有物質基礎是不行的。但當時年景不好,社會總財富就那么多,虢石父擴大財源,必然要損害貴族和平民的利益,所以史書稱虢石父當政后,國人都很怨憤,西周政局愈加動蕩。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幽王的叔父、當時擔任司徒一職、掌管土地、人口和教化的鄭桓公友,看到周朝天災人禍、危機四伏,也萌生了“獨善其身”的打算。他咨詢太史伯陽父后接受其建議,先把都城從西鄭(在今陜西鳳翔一帶)遷徙到拾地(在今陜西渭南市華州區(qū)),接著又聯(lián)絡東虢國(在今河南滎陽)和鄶國(在今河南新鄭東北),把妻子兒女、部分族人以及積累的財寶寄存在他們兩國。
有一句話,叫“比失敗更可怕的是失去信心”。一個王朝,其各級貴族官員普遍對未來悲觀失望,不是已經(jīng)出逃、就是在謀劃出逃,顯然離末日不遠了。
《今本竹書紀年》說,就在司徒鄭桓公向太史伯陽父問計的那一年,也即幽王九年,西申國開始派遣使者與附近的姒姓繒國甚至宿敵犬戎聯(lián)絡通好。
從西申國的角度來講,它的舉措顯然也是必要的。既然周幽王已經(jīng)不顧禮法和情誼,廢了王后申姜和太子宜臼,周、申兩家已然算徹底翻臉了,周朝隨時可能進攻西申國追捕廢太子宜臼,以斬草除根。西申自然只能與周邊國家乃至自己以前的敵人結成聯(lián)盟,以對抗周幽王。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西申國君申侯一不做二不休,為了在名分上能與周幽王抗衡,他還放出大招——聯(lián)合繒侯(書中原誤作“魯侯”)、同姓的許文公擁立自己的外孫宜臼為“天王”。
對周幽王來說,前岳丈扶植自己的逆子公開另立朝廷,這還得了?據(jù)《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第二年也即幽王十年(前772年)春天,周幽王與諸侯在東方的太室山(嵩山東峰)進行盟會。盟會的具體內容史書失載,但想來應該是周幽王在改立王后和太子一事上尋求諸侯們的支持,尤其是要求他們團結在以自己為中心的“正統(tǒng)朝廷”周圍,抵制西申等國所立的宜臼“偽朝廷”。
可能是在這次“太室之盟”中,諸侯們紛紛向周幽王表示忠心,周幽王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所以他的腰桿變得硬起來。于是在會后,周幽王下了一個改變周朝乃至中國歷史進程的決定——出師討伐西申國、消滅逆子宜臼那個偽朝廷!接下來,清華簡《系年》記載:“幽王起師,圍平王(宜臼)于西申?!?/p>
清華簡《系年》局部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王師順著涇水河谷大舉向西北進發(fā),包圍了位于今天甘肅平?jīng)霰钡奈魃陣?,并向申侯下了最后通牒:立馬撤銷偽朝廷,交出廢太子宜臼!
這宜臼是申侯的親外孫,申侯如何能交出?周人眼見申侯敬酒不吃,便斟上罰酒——大軍開始猛攻西申國都城。
西申軍隊雖然頑強抵抗,但雙方實力懸殊,西申都城眼見就要守不住了。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突然北方的原野上涌出大隊人馬,如潮水般向圍城的周軍殺來——原來是西申的盟友繒國聯(lián)絡上了犬戎,帶著犬戎大軍來解西申之圍!
周人哪能想到西申會與宿敵犬戎結盟?已經(jīng)沖殺半天、人困馬乏的他們頓時目瞪口呆。這時犬戎、繒國大軍在外包圍,西申軍也從城內殺出,周王師在內外夾擊下陣腳大亂,最終崩潰。三國聯(lián)軍則乘勝猛追不舍。話說從今天平?jīng)龈浇奈魃陣貨芩蛑芏钾S鎬進發(fā),大約只有六百余周里路程,急行軍不用十天。因為周王師主力已經(jīng)被擊潰,此時周人在沿途已無力阻擋聯(lián)軍,聯(lián)軍很快就殺到鎬京城外。
這邊周幽王剛得到王師敗績于西申的報告,轉眼又得知犬戎、西申、繒國的聯(lián)軍即將兵臨城下。最悲催的是,現(xiàn)代考古證明周朝豐鎬二京是沒有外郭城墻的開放性城市,毫無軍事防御能力,因為國力強盛時的周人一直信奉“外線防御”的理念,沒料到有一天會有外敵大舉進攻自己的都城。傻了眼的幽王知道自己手頭已經(jīng)再無組織抵抗的本錢,只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帶著新王后褒姒和新太子伯服向東王畿方向逃去。不過他們逃出鎬京還沒有百里,剛跑到驪山(今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南)腳下的戲地時,就被西北三國聯(lián)軍追上。聯(lián)軍毫不客氣地把周幽王和伯服殺死,新王后、美人褒姒則被犬戎擄走。幽王之死,宣告了烜赫一時的西周王朝歸于滅亡。一個時代就此結束了。
- 結語
讀完本篇大家應該明白了,歷史上根本沒有《史記》所說的“烽火戲諸侯”這檔子事,而且“烽火戲諸侯”在歷史上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原因很簡單,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的烽火臺是在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周幽王時沒有烽火臺,自然也就不可能拿“烽火”來“戲諸侯”。當然該故事也不是太史公憑空編造出的,它的原型見于戰(zhàn)國末期成書的《呂氏春秋》,而該書中幽王召喚諸侯之兵的工具其實不是烽火,而僅僅是大鼓。眾所周知,鼓聲才能傳多遠?所以《呂氏春秋》中“大鼓戲諸侯”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何況“烽火戲諸侯”或“大鼓戲諸侯”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讓諸侯白跑一趟,真的很好笑嗎?這種騙人玩的低級把戲,笑點低的人可能會笑,但故事中褒姒是個笑點極高的人,周幽王試了無數(shù)方法她都不笑,她為什么會被這種不算好笑的方式逗笑呢?所以“烽火戲諸侯”從邏輯上也是完全經(jīng)不起推敲的。
編以上故事的人,應該是想把西周的滅亡與褒姒這個女人直接掛上勾,以進一步強調她是“亡國禍水”。其實了解了西周末年的史實后我們都能看出來,周幽王廢黜申姜王后和太子宜臼的真實原因,與其說是他多么寵愛褒姒,不如說是他更痛恨西申國損傷王室顏面、威脅王畿安全。周幽王喜愛褒姒不假,但就算沒有褒姒,他也會把另一個喜歡的女人推上王后之位,來趕走申姜。歸根到底,西周的滅亡實際是由以下因素促成:西周實行了200多年分封制導致王畿和直轄人口越來越少,井田制日趨瓦解,周天子實力衰弱;西周后期氣候巨變、天災頻仍,生產(chǎn)方式較單一的戎狄部族為生存被迫南下;統(tǒng)治者周幽王缺乏政治智慧、意氣用事,破壞周人統(tǒng)治基礎“姬姜聯(lián)盟”激化了社會矛盾,錯判形勢和敵我力量貿(mào)然發(fā)動戰(zhàn)爭。褒姒的所謂“美色”,在西周的滅亡大戲中所起的作用著實有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5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