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草書《醉翁亭記》全文(蘇軾書法醉翁亭記帶譯文)
蘇軾草書《醉翁亭記》
公元1091年,蘇軾知潁州時,受請寫了兩體《醉翁亭記》。一是應開封府劉季孫求書,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間用字體寫成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一是應滁州太守王詔求書,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書寫成,世稱大字楷書《醉翁亭記》。
蘇軾在同年同月時間里寫成的兩體《醉翁亭記》,除字體不同外,另有兩點區(qū)別。一是開頭不同。草書體開頭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歐陽永叔醉翁亭記”;而大字楷書體開頭則為“醉翁亭記”。二是后跋不一樣。草書體是“開封府劉君季孫以滁人之意,求書于軾”;而楷書體則為:“開封府劉君季孫自高郵來,過滁,滁守河南王君詔請以滁人之意,求書于軾”。由此可見,草書《醉翁亭記》是開封府劉季孫親自到潁州求書得到的;而大字楷書是滁州太守王詔請開封府劉季孫代為求書的,而王詔本人沒有到過潁州。
草書《醉翁亭記》寫成之后,未經(jīng)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輕易示人,因而長期不知去向。直到元朝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趙子昂見之并作跋。從跋文中得知,此長卷曾經(jīng)趙子固鑒定為真品。趙作跋時,長卷歸馮伯田所有。此后,又湮沒多年。到明代露世,宋廣、沈周、吳寬均有跋文。后來,長卷為文淵閣大學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門婿劉巡為之刻石。之后,劉巡攜石返鄉(xiāng),立于鄢陵劉氏家祠。高拱所得長卷,后為首輔張居正所有。張氏敗落后,此卷落入宮中,后因火毀。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鄭高有聞(高拱族孫),因鄢石磨損不清,便將家藏原拓本重刻,這套石刻共用長60厘米-90厘米、寬40厘米的青石24塊,立于新鄭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較原刻石有過之而無不及?,F(xiàn)刻石由鄭州市博物館藏。
河南鄢陵縣檔案館珍藏的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拓片,為絹面、冊頁裝淡墨精拓本,硬板紙,前是碑文后為跋,該拓片形成于明萬歷年間。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歷經(jīng)四百多年滄桑,屢遭浩劫,至今下落不明。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拓片的存世,不僅使蘇軾草書之原貌得以傳承,并為后人研究蘇東坡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作者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jīng)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fā)展生產(chǎn),使當?shù)厝诉^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shù)?,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與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記》原文:
環(huán)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開,云歸而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zhāo)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yǔ)僂(lǚ)提攜(xié),往來而不絕者,滁(chú)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ao)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yì)者勝,?。╣ōng)籌(chóu)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tuí)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今譯:
環(huán)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眾多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秀麗,遠望那樹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一個名叫智仙的和尚。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同賓客來到這里飲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太陽一出來樹林中的霧氣就消散,煙云聚攏來,山巖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這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飄來一股清幽的香氣,樹木清秀挺拔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綠陰,秋高氣爽,霜色潔白,水位落的時候就顯出了水里的石頭,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無窮無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野菜,雜亂地在前面擺開,這是太守舉行的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那就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的快樂,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后貶黃州。此后幾經(jīng)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講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彼卦趯憽耙狻保那橛凇靶攀帧彼鶗c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
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蓖砟暧謷队泻M怙L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jīng)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公元1065年5月,蘇軾妻子撒手人寰;公元1066年4月,父親魂歸地府。按當時慣例,蘇軾扶送靈柩回鄉(xiāng),居家兩年后。公元1068年,蘇軾回返京城,那一年,他32歲。從此,他再也沒有還鄉(xiāng),從此,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在翰海漂泊的歲月中,都成了鏡花水月。但是他的文字,仍是不見半點波瀾:“臨桌亭下十數(shù)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xiāng)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庇痔K詩中有“是處青山可埋骨”句,蘇詞中有“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句,其豁達也可知。而唐人柳宗元貶謫廣西柳州時,卻是萬般悲傷:“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
這就是風流無雙的蘇學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貧窮叫人志短,而他偏不志短;不遇叫人思鄉(xiāng),而他偏不思鄉(xiāng)。他是中國文人中罕有的一個異數(shù),溫和而倔強地反抗著人世的荒謬。中國的文人,往往都知道人生如寄,剎那芳華,但之后呢?不是試圖及時行樂,就是躲在某個偏僻無人的角落里向隅而泣。放縱與自閉,兩位一體。而蘇軾,卻說今天雖然夕貶潮州路八千,可誰知我明天就不會重又一封朝奏九重天呢?離合循環(huán),憂喜相攻,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人生是一場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戲劇,不到閉幕,誰也不知道結局是什么。換句話說,人生的問題只有一個:死亡。死亡意味著所有可能性的終結,意味著一世掙扎的徹底結束。逍遙如蘇軾,死神面前,又將是怎樣一副面孔呢?
還是烏臺詩案期間,蘇軾不幸身陷囹圄。其時他和兒子蘇邁約好,如一切正常,只送蔬菜肉食;如風向不對,方可送魚。誰知有幾天蘇邁離京借錢,乃把此事托付朋友,卻忘了告知那天知地知父知子知的暗號。果不其然,這位不知情的朋友有一次就誤送了熏魚,駭?shù)锰K軾以為末日已到,明年今天就是自己的周年忌日,于是寫了一首詩給弟弟蘇轍,是蘇詩中少有的凄涼之作:“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北鄲牛蝗套渥x??创┤松f物如蘇軾,還是邁不過這道檻,一樣在死神面前膽戰(zhàn)心驚。
不久,蘇軾終知自己不過虛驚一場,但是這段經(jīng)歷,一定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雖說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三事既成,則可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但是,修之於身,未必能施之於事;修之於身,施之於事,未必能見之于言;就是能見之于言,老師歐陽修也說了,“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夫言之不可恃也蓋如此”。既然如此,世間又有什么能夠永恒?除了虛無,這個世界可還有別的底色?能參透這些,方得佛法三昧。這就是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深有感觸寫下的一段話:“學出生死法,得向死地走之一遭,抵三十年修行。吾竄逐海上,去死地稍近,當于此證阿羅漢果。”這是的確的,能明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就夠資格成阿羅漢了。多年以后,當他又一次來到奈何橋邊時,他已不再恐懼,而是心如枯井,身若磐石:“嶺南萬里不能死,而歸寂田野,遂有不起之憂,豈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細故爾,無足道者。”
這時的蘇軾,已經(jīng)不再是泯然眾人的境界,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多年來的念經(jīng)學佛,終讓他無我無相,物我兩忘,有若金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