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之死的真正原因(馬謖是被陷害的嗎)
馬謖死亡之謎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自負自大又言語浮夸的馬謖最終丟了街亭,糧道盡失,已無任何作戰(zhàn)條件的蜀軍選擇了撤退。一直在諸葛亮手下學習兵法的馬謖為何會如此慘敗,自掘墳墓、自斷水源、自斷后路的做法屢屢犯兵家大忌。副將王平百般勸阻,馬謖仍一意孤行。劉備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像一個詛咒一樣降臨了下來,街亭大敗,馬謖下獄,流傳廣泛的說法是馬謖最后被諸葛亮所殺,可對于馬謖的結(jié)局,《三國志》中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記載
“謖逃亡,郎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意思非常明確,馬謖失了街亭之后并沒有回去認罪,而是選擇了逃跑,向朗知道馬謖要逃亡的消息卻隱瞞不舉報,諸葛亮十分痛恨他,于是免掉了向朗的官職,回到了成都。基于此種說法,民間又衍生出了很多傳說,比如說逃跑之后的馬謖化名為寧隨,跟隨在姜維手下,繼續(xù)北伐。這個說法見于《三國演義》,小說情節(jié)不必當真,可作茶余飯后的笑料。
失掉街亭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馬謖所犯過錯實在巨大,所以陳壽在著《三國志》時并未給馬謖立傳,而是把他的大部分事跡放在了《馬良傳》中。《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則記載
“謖下獄病故,亮為之流涕”
意思是馬謖到獄中生了大病,去世了。也就是《馬良傳》是說馬謖連被殺的機會都沒有,而是自己生病而死。還有一個記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揮淚斬馬謖?!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的說法是:
“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
馬謖最終還是被處斬了。
以上三種說法都出自陳壽之手,同一本書,同一個作者,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呈現(xiàn)出三種不一樣的說法,可是在《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明明記載著:
“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可見,諸葛亮確實下達過處斬馬謖的命令,由此可以推斷,馬謖一定是在獄中,因為人在獄中,才可以下達處斬的命令,人如果都不在,那么下達命令之后斬誰呢?
表面上看起來互相矛盾的三種說法,內(nèi)在也許存在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猜測之:可能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馬謖在失去街亭之后,無奈退軍,知道失敗后果嚴重性的馬謖畏罪潛逃,而丞相長史向朗不管是出于愛惜人才、痛不下心還是其他啥原因隱瞞了馬謖逃跑的消息,后被免職。最終馬謖還是被緝拿歸案,緝拿之后諸葛亮下達了處斬命令,還未等到處以極刑的馬謖卻病死在獄中。
三種說法之所以看起來矛盾,可能是因為陳壽在著《三國志》時,考慮的對象、角度和側(cè)重點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馬謖因何被殺
那么也就是說馬謖就算不生病而亡也會被處斬,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馬謖又為何成為了必死之人呢?
據(jù)《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寫信給諸葛亮: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可見諸葛亮是把馬謖當作干兒子對待的,可是處斬的命令確實是諸葛亮下達的,他忍心對自己的干兒子下手嗎?那么馬謖就一定該殺嗎?培養(yǎng)一個人才在當時人才奇缺的諸葛亮時期的蜀漢政府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一件事,因為一次戰(zhàn)爭的失敗就出戰(zhàn)了主帥,這確實太過于牽強。
這就要諸葛亮的執(zhí)政風格上來了,劉備去世后,劉禪繼承了皇位,但實際掌權(quán)人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蜀漢政府中實行法治,他主持制定了《蜀科》,在里面規(guī)定了對蜀地土著豪強采取抑制的措施,因而引起了土著豪強們強烈的不滿和抵制,法正曾經(jīng)在給諸葛亮的信中寫道:按照主、客關(guān)系,還是應該多施恩德,把刑罰放寬些。可見在當時的蜀漢政府中,雖然人人都奉公守法,但是大家都過得非常的憋屈。諸葛亮執(zhí)法嚴明,人人平等的態(tài)度也讓大家沒有閑話可講,回到馬謖的問題上來,作為諸葛亮干兒子的馬謖在此種情況的政府之下犯了重罪,諸葛亮為了避嫌,更加會秉公辦理,只好處斬馬謖,這就是為啥諸葛亮會哭,因為他也無能為力,當一個人身上的擔子過重的時候,他的某些決定已經(jīng)不是他一個人的利益與得失了,所以馬謖是一定被殺的,從另一種角度上來說,馬謖也算是諸葛亮政治上的犧牲品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