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什么意思(他山之石出自哪里)
有多少詩詞名句、俗語典故以及成語,被我們用著用著就用錯了?隨便舉個例子,比如有個成語叫“無奸不商”,本來明明是“無尖不商”,是一個褒義詞,形容賣米的商人量米時故意讓斗里的米冒尖,讓買米人受益。不知道為何流傳時,“尖”變成了奸詐了。
這種在流傳過程中,誤傳了一個字,讓大家理解錯的情況我們也尚且能接受。但杜甫的“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明明是諷刺朝中大臣逾越禮制,用皇帝才能用的樂制,如今卻常被人用來夸人彈得好、唱得好。不過也有不少網(wǎng)友表示,詩圣這個詩寫得太含蓄了,諷刺意思從字句上根本看不出來,用錯了也是能接受的,沒什么不對。
好吧,這樣的解釋也算是說得過去。但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詩被用錯,則有些說不通了。這句詩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到這8個字,有多少人和曾經(jīng)的我一樣,傻乎乎地以為是用石頭去打敗玉?要理解這8個字的真正意思,我們要先找到它的出處,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原詩,看看它到底什么意思: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很多人看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得用另一方的事物,來打敗眼前令自己為難的事物。所以這里的“他山之石”便成了一件利器,而“玉”則成了石頭要打敗的對象,石頭和玉是對立關(guān)系。但事實上,從一開始這句詩就不是這個意思。很多人經(jīng)常用,也是用錯了的。
這是一首來自《詩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四言詩,因為來自民間,所以對于作詩的背景,目前有不同的說法。但最為大家接受的一種解法是認為,詩人是希望君王能招各方賢才為朝堂所用。全詩可分為兩節(jié),運用了大量的比興手法,兩節(jié)的意思相差不大。
把第一節(jié)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大概就是:仙鶴在沼澤地里鳴叫,清脆的聲音傳遍四野;魚兒在水里游,時不時停在岸邊;檀樹有濃蔭,灌木葉飄落,園林里如此歡樂;他方山上有塊不錯的石頭,可以用它來打磨玉石。
詩人在前幾句用了大量的篇幅,就是為了引出最后的“他山之石”,希望大家能意識到石頭可以用來打磨玉器的功能?!抖Y記》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的說法,但是在古代玉器的打磨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其中用石頭來打磨就是最普遍的一種。正如后來朱熹在《詩集傳》中曾說的:“以石磨之,然后玉之為器”。
大家讀懂了這段詩的意思后,就能明白了這首詩中石頭和玉不是對立關(guān)系,石頭的存在是來幫助玉石成器的。這句詩引申一下,就是指別的地方有才華的賢者,可以用來幫助自己或者自己身邊的人改掉缺點,成為一個更加完美的人。
這句詩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目前錯誤的理解大量地應(yīng)用于各種小說、影視劇中,導(dǎo)致很多人理解錯了。既然大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正確意思,筆者認為還是尊重一下前人,正確使用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