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景琰歷史原型是明君嗎?(蕭景琰是哪個朝代)
前兩年,胡歌又大火了一把。“左手一個《偽裝者》,右手一個《瑯琊榜》,不好意思,我爆屏了”這句話大家應該很耳熟吧。
《瑯琊榜》確實是一部歷史大作,情節(jié)扣人心弦、精彩萬分,故事又催人淚下。而且演員王凱憑借堅毅耿直的靖王形象也征服了無數(shù)的女粉絲。
其實,《瑯琊榜》的背景設定為南北朝時期的蕭梁王朝,小編通過將劇中幾位人物的歷史原型進行挖掘對照,大家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江左王朝吧。
劇中大梁皇帝
梁帝
劇中的大梁皇帝,疑心極重,聽信夏江等讒言,只因自己的一絲懷疑而導致十二年前的赤焰冤案,造成后果極其慘重。后在梅長蘇設計下,終于為冤案昭雪,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最后不得已讓位于靖王。歷史原型:歷史上的梁帝原型即為梁武帝蕭衍,梁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fā)“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從片花中來看,劇中的梁帝是個心機深重又心狠手辣的帝王,即使對于信賴的丞相,最終依然可以加以廢黜。而歷史上的梁武帝確實個多才多藝的郡王,雖然心機也深重,但在后人眼中卻是個佞佛導致亡國的糊涂蛋。在對于子女的感情上,劇中的梁帝對于子女也是很提防,而歷史上的梁武帝卻對于子女過于溺愛,最終導致了亡國之禍。
悲劇的太子
蕭景宣
東宮太子,生母為越貴妃,越妃在后宮極受恩寵,甚至超過當朝皇后,所以太子同樣有恃無恐。他為保儲位可以不擇手段,視譽王為眼中釘,拉攏一品軍侯謝玉,與譽王分庭抗禮,一心籌謀扳倒譽王,從而鞏固自己的儲君地位。曾派人重金上瑯琊閣詢問治世奇才,后力圖招攬梅長蘇未果。最終在梅長蘇精心設計下被廢黜太子之位。歷史原型:歷史上劇中太子的原型即為后來的簡文帝蕭綱,排行老三,文采斐然,但政治才能低劣,之所以能當上太子完全在于長兄昭明太子蕭統(tǒng)死的早,而二哥蕭綜又做了忤逆子叛逃敵國。而歷史上的蕭綱因為在梁武帝晚年碰上了“侯景之亂”,結果在做了幾個月監(jiān)國后,又稀里糊涂的被推上傀儡皇帝的寶座,而后和父親蕭衍一同死在侯景手中。電視劇中的太子根據(jù)簡介應當屬于有些政治手腕的,并地位也不是很牢固,會受到譽王的威脅,可歷史上的蕭綱在侯景之亂前,太子之位是無人可以撼動的,而政治頭腦也要遠低于電視劇中的形象。
七珠親王-譽王
譽王
蕭景桓,當朝太子的最大競爭對手。生母低微早逝,序齒又在太子之后,本無奪嫡資格,但他自幼養(yǎng)在皇后宮中,為皇后養(yǎng)子,被無子的皇后視為已出。譽王本人又聰明倜儻,最會討皇帝開心,故得到諸般殊寵,待遇明顯超出其他皇子,直逼太子,是太子最大的威脅。譽王為人虛偽圓滑,野心極大,對于皇位的野心和執(zhí)念已經(jīng)浸入血液和骨髓。一心拉攏麒麟才子梅長蘇,最后勾結夏江,在其的鼓動下破釜沉舟、瞞天過海,發(fā)動逼宮之役,卻未想到一切都在梅長蘇的掌握之中,最終被梅長蘇設計利用而扳倒。歷史原型:六皇子蕭綸,歷史上的蕭綸幼年頑劣,曾在地方上因為一名賣黃鱔的小販說了他的話便讓那小販生吞黃鱔致死,后來又迷上了別人送葬辦喪事,將他的一名佐臣釘在棺材里上演了一幕出殯記。但是在侯景之亂時,他卻是梁武帝諸子中表現(xiàn)的最積極的一位,親身帶兵救駕,但后來在皇位爭奪戰(zhàn)中失敗,被普六茹忠拋尸江中。
靖王和小殊
靖王
蕭景琰,皇七子。軍中素有威望的大將軍,戰(zhàn)功累累、靖邊有功的成年皇子,林殊最好的朋友。一直堅信大皇兄與林家是被冤枉的,因此被父王冷落了十二年,但無論面對再多的不公與薄待,他也不愿軟下背脊,主動為了當初的立場向父皇屈膝請罪,只是默默地接受一道道的詔命,奔波于各個戰(zhàn)場之間,遠離皇權中心,甘于不被朝野重視,只為了心中一點孤憤,恨恨難平。在梅長蘇的輔佐下走上奪嫡之路,他立誓要為好友和皇兄平反,但當覺得長兄好友都在天上看著時,卻不知道好友一直在他身邊,用病弱之軀努力為自己鋪設著每一步路。
靖王
歷史原型:歷史上的靖王原型便是梁元帝蕭繹了,歷史上的梁元帝與劇中相比相去甚遠,屬于典型的腹黑男,然而心機深的同時本事也大,短時期內(nèi)便弭平了侯景之亂。但是,最終也因為心思深,失去了一切。但劇中的靖王是個好人,但是顯得太過意氣用事。而歷史上的蕭繹政治手腕高,但在世人眼中或許并非好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8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