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不第后賦菊》賞析(待到秋來九月八暗示了什么意思)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jié)來臨的時候,菊花就會盛開,而別的花卻早已凋零。一個“待到”二字充滿凌厲之氣,氣勢激越,言語中滿含可望又可及的肯定自信,有種迫不及待的情緒。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此,中國歷史便埋下了“普通人也可以改變歷史”的種子。
此后幾千年,又有無數(shù)的底層小人物不屈服于命運,勇于改變,最后為自己闖出一片新天地,成為彪炳史冊的英雄人物。
在這些人中,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導(dǎo)者黃巢便是最杰出的一個。關(guān)于黃巢,史書上的說法紛紜不一。
《舊唐書》說他出身微寒,天生就有造反的基因,而《新唐書》則說他是一個家境優(yōu)渥的紈绔子弟。
事實上,無論黃巢什么出身,都改變不了他是一個有著不凡抱負(fù)的普通人。
然而,作為一個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很多人對于黃巢多數(shù)只停留在“敢于造反”的層面,根本不會把他跟文人跟詩歌聯(lián)系到一起。
其實,黃巢并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底層人物,而是一個有才學(xué)有抱負(fù)的落第文人。一首《不第后賦菊》成為史上最有殺氣的菊花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中央政府的勢力漸漸衰弱,各地的割據(jù)勢力于是紛紛崛起。
一時間,風(fēng)起云涌,時局動蕩,戰(zhàn)亂不斷,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很多底層的文人失去了科舉仕進的機會,四處飄零。
黃巢不過是這許多失意文人中的一個。這一天他又一次名落孫山,形單影只地徘徊在長安的街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他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
隱隱約約間,一股不甘不平之氣從他的心中涌出,他脫口而出,寫下了這首殺氣騰騰的《不第后賦菊》。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jié)來臨的時候,菊花就會盛開,而別的花卻早已凋零。
一個“待到”二字充滿凌厲之氣,氣勢激越,言語中滿含可望又可及的肯定自信,有種迫不及待的情緒。
而第二句“我花開后百花殺”更是豪氣萬丈,殺氣騰騰。
它即說明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guī)律,又用菊花頑強的生命力來暗示了一場風(fēng)暴的來臨。
在詩人心中,此時的唐王朝早已腐朽不堪,會像霜打后的百花一樣,很快就會變成枯枝敗葉。
詩作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面上是寫菊花盛開,香飄長安,實際上是在預(yù)見一種勝利遠(yuǎn)景。
陶淵明筆下的菊花是幽香高雅的,而黃巢筆下的菊花是“沖天香”的。
一個“沖天”二字就寫出了史上最具殺氣的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氣勢非凡。
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中,我們根本看不到一絲一毫花朵的影子,分明感覺到一場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
“滿城”的菊花無處不在,就像身披黃金鎧甲的戰(zhàn)士,在寒門中傲然怒放,英武非凡,殺氣十足。
此時的菊花已不僅僅是普通的花朵,更像是一把把火炬,即將點燃整個長安城。
古往今來,熱愛菊花的文人非常多,而黃巢為什么喜愛菊花呢?也許和菊花的時令有關(guān)。
深秋,萬物肅殺,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凌寒開放,藐視眾生,像天子一樣居高臨下。而且,菊花的顏色是黃色,也喻示著他想當(dāng)皇帝的夢想。
公元880年,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quán)。就這樣,一個屢次落第的落魄文人,憑著自己的一腔殺氣,為自己殺出了一條血路,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印跡。
然而,他嗜殺成性,將30萬人屠宰成軍糧,一句“我花開后百花殺”便成了史上最鮮血淋漓的詩句。這樣的“英雄”,不做也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0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