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貶官的唐朝詩人劉禹錫(劉禹錫是哪個朝代的)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jié)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jiān)察御史。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詩人、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古代文人墨客,由于學而優(yōu)則仕的緣故,大多都會入朝為官,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劉禹錫也不例外。
劉禹錫在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先從小官做起,然后歷任地方,最后回到中央為官,任監(jiān)察御史。當時的唐王朝雖然經過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但仍舊沒有從安史之亂的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地方藩鎮(zhèn)割據,中央朝局混亂。
劉禹錫作為一個有抱負之人,加入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集團,但遺憾的是,改革失敗,王叔文改革集團遭到貶謫,劉禹錫也不例外,被貶到邊遠地區(qū)做司馬。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被召回京城,結束了貶謫的生活。按說吃一塹長一智,劉禹錫應該低調沉穩(wěn)一些,但劉禹錫不! 轉眼就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是個詩人,寫點詩倒是沒什么,但關鍵是‘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句詩諷刺的意味是不是太明顯點?
現在滿朝公卿都是我離開后上任的,就是一群弟弟!
好嘛,這都寫詩打臉了,當權者能忍?拜拜了您,直接又把劉禹錫貶到了邊遠地區(qū)。
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時大和二年三月。
這次劉禹錫被貶十四年,一直在地方轉悠,寶歷二年(826年)的時候,劉禹錫再次被調回中央。
此時的當權者心想,劉禹錫這次應該長記性了吧?
但不得不說劉禹錫真的是頭鐵,回來后沒多久,又跑到玄都觀,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大概意思就是之前貶我的混蛋上哪去了?都死了吧?而我劉某人又回來了,沒想到吧?!笑到最后的是我劉某人!
雖然之前貶劉禹錫的當權者已經去世,但現在的當權者也不喜歡劉禹錫這樣的刺頭啊,本想著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活能抹平劉禹錫的棱角,但沒想到劉禹錫還是這么硬!既然如此,接著下去磨煉吧……
于是劉禹錫再次被貶地方……
劉禹錫這一生要么是被貶官,要么是在被貶官的路上,這點跟蘇軾有點像,但蘇軾有個能撈他的好弟弟,劉禹錫卻沒有……而且最關鍵的是蘇軾偶爾還能服服軟,劉禹錫卻像個茅坑里的石頭,不僅不服軟,還動不動就寫詩諷刺……
會昌二年(842年),頭鐵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卒于洛陽,結束了他一生的漂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0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