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被稱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李端個人簡歷介紹)
李端(743年-784年),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北齊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李端(743年-784年),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北齊文宣皇后李祖娥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發(fā)動叛亂,糾集叛軍十五萬人,殺入中原。
彼時,各地唐軍太平日久,武備松弛,叛軍一到,望風(fēng)而降,不到兩個月,東都洛陽就被攻陷。
不久,叛軍攻克潼關(guān),殺向京城長安,大唐朝廷形勢十分危急。
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途中任命朔方兵馬使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命其輔佐太子,率軍東討叛軍。
郭子儀率軍收復(fù)長安,先后擊敗了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等各路叛軍,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唐王朝。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朝廷授其兵部尚書,中書令,天下兵馬副元帥,封為汾陽王,聲望與權(quán)勢盛極一時。
唐代宗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小兒子郭曖,并封郭曖為駙馬都尉,對郭家極盡恩寵。
郭曖為人瀟灑風(fēng)流,愛交朋友,特別喜歡結(jié)交文人,“大歷十才子“中的錢起和李端都是他的座上客。
郭曖得皇帝賜婚,意氣風(fēng)發(fā),婚宴上本想寫首詩,向賓客展示自己的才華,怎奈實在胸?zé)o點墨,憋了半天也沒寫出一句,最后只好找詩人李端幫忙。
李端接到任務(wù),略一沉吟,鋪開宣紙,筆走龍蛇,一首《增郭駙馬》躍然紙上:
青春都尉最風(fēng)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雞過上苑,玉鞭騎馬出長楸。
熏香荀令偏憐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這首詩雖然只是應(yīng)景之作,并無真情實感,但通過描寫“金距斗雞”、宮前“玉鞭騎馬”的情形。
把郭曖備受榮寵、春風(fēng)得意的神態(tài)塑造得十分生動。而“楊柳陌”、“鳳凰樓”借用吹簫引鳳的典故,不僅氣派十足,更體現(xiàn)了李端過人的才氣和深厚的文學(xué)功力。
李端寫完又當(dāng)眾吟誦了一遍,賓客們贊賞不已,郭曖更是喜不自禁,開懷大笑,覺得李端為自己臉上增了光。
就在大家都在奉承郭曖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不識時務(wù)地站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同為大歷十才子的錢起。
錢起看了李端的詩,撇撇嘴,心里很是不服氣,他認(rèn)為這首詩是李端為了巴結(jié)郭曖早就寫好的,根本算不得什么,有本事你李端現(xiàn)場寫一首,讓大家見識見識。
于是錢起站起身來,向李端拱手說道:“正己兄好詩才,趁著今天駙馬與公主大婚,不如請正己兄以我的姓——錢字為韻腳,現(xiàn)場寫下一首。
既祝賀駙馬與公主新婚,也讓賓客們見識一下正己兄的才華?!?/p>
郭曖聽了錢起的話,心中不快,知道這是文人相輕,故意刁難李端,剛想要替李端擋回去,可李端卻微微一笑,滿口答應(yīng)下來。
只見李端提起毛筆,不假思索,刷刷點點,頃刻之間,寫下一首七律:
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
新開金埒看調(diào)馬,舊賜銅山許鑄錢。
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今朝都尉如相顧,原脫長裾學(xué)少年。
這首詩以“錢”字作韻腳,夸郭曖英俊瀟灑,富可敵國,最后兩句“今朝都尉如相顧,原脫長裾學(xué)少年?!币馑际窃敢庾冯S郭曖,為他鞍前馬后的效力。
這首七律一出,錢起只能自嘆不如,郭曖卻十分得意,公主也是大喜,畢竟維護(hù)住了駙馬爺?shù)拿孀?,于是賞賜給李端大量金銀。
然而李端對金銀看也不看一眼,反倒是盯著公主身后的一名彈琴的侍女看個不停。
郭曖順著李端的目光看過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便有意成全他,于是說道:“李端,你如果再能寫一首以彈箏為題的詩,我就把鏡兒送給你做老婆?!?/p>
鏡兒就是李端一直盯著看到那名侍女。
鏡兒從小伴隨在公主身邊,不但姿色絕美,而且聰明伶俐,多才多藝,難怪李端會對她一見鐘情。
李端聽了駙馬的話,先是一愣,隨即大喜,順口吟道: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據(jù)說三國時期的吳國大都督周瑜精通音律,遇到樂人演奏曲子出錯,他就會轉(zhuǎn)過去盯著樂人看。所以俗語有“ 曲有誤,周郎顧 ”之說。
詩歌大意是: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制的箏枕前。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有意一再撥錯琴弦。
郭曖聽了哈哈大笑:“真有你的,好了,就把鏡兒送給你吧!”
就這樣,李端用一首詩贏得了美人歸。
這首《聽箏》比《增郭駙馬》在藝術(shù)性上更為出色,因為詩里包含了李端的真實情感。
特別最后兩句“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將為了所愛慕的人能關(guān)注自己,便故意撥錯琴弦的彈箏女可愛的形象,描寫得十分生動活潑。
詩人不僅說明彈者有心,也說明聽者有意,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兩者的心里神態(tài),讓人讀了回味無窮。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0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