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白云蒼狗”到底是何意(白云蒼狗是什么意思)
“白云蒼狗”比喻人生世事變幻無常。此典出自唐代杜甫《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碧拼S城有個讀書人叫王季友,他雖家境貧寒,可是他刻苦攻讀,很有志氣。可是,妻子瞧不起他,拋棄他了。杜甫聽到此事后,寫下《可嘆》一詩,意在破除眾人的愚昧和偏見。杜甫,不是為王季友夫婦離異而嘆息,更不是因為王季友懷才不遇而嘆息在詩中,杜甫是在感慨世態(tài)炎涼,以及世事的變幻無常。
很多大家平時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網(wǎng)紅詩句,其實都是出自古典詩詞。
舉個例子,很多文藝青年喜歡說“林深時見鹿”,而且喜歡在后面接上一句“海藍時見鯨”。但事實上,這個句子并非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而是出自李白的詩作《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它的下一句也非“海藍時見鯨”,而是“溪午不聞鐘”。大家之所以會把這5個字拿出來用,就是因為它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讀起來又有格調(diào)又有意境。
像這種出自古典詩詞的文藝范字句,還有很多,比如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成語:白云蒼狗。這個詞的深意我們大家都知道,就是形容事情像天上的浮云一樣變化得很快。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從字面上來看,它只寫了白云變成蒼狗這一種變化,那如何有體現(xiàn)出世事變幻無常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個成語最開始并不是白云蒼狗,而是“白衣蒼狗”,它是來自杜甫的《可嘆》一詩。很多人經(jīng)常念著它、用著它,卻不知它的出處,也不知道原句有多美。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這首詩: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在杜甫的平生之作里,其實并不是很出名。它沒有杜甫詩一貫的嚴謹格律,但這并不代表它寫得沒有水平,畢竟僅是開篇這14個字就已經(jīng)是千古名句了。
這首詩是杜甫為好友王季友所寫,他和杜甫一樣很才華,但因家境貧寒經(jīng)常被人奚落,一度以賣草鞋為生,其妻柳氏受不了這個苦,離他而去。受刺激后的王季友勵精圖治,在22歲考上了狀元。此時,妻子又再次回到他的身邊,對他各種示好。別人家的家事,本來與杜甫沒什么關(guān)系,但他卻看不慣這樣的女子,于是寫下了這首多管閑事之作。
詩寫得比較長,其實要詮釋的就是兩個意思:一方面,對柳氏等勢力眼表達鄙夷之情,并借此引申到很多人在成名前和成名后受到的不同待遇,這部分寫得是很犀利的;
另一方面,還未成名的杜甫,其實對王季友是有一定的羨慕之意的,最后一句“吾輩碌碌飽飯行,風(fēng)后力牧長回首”,有對自己當下狀態(tài)的不滿,也透露出渴望有朝一日也讓人刮目相看的想法。
全詩最美的應(yīng)該就是“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這14個字,“白云蒼狗”這個很唯美的成語就是由此而來。讀懂了這兩句,其實就能明白“白云蒼狗”的真正意思應(yīng)該是:白云一會兒像白衣,一會兒又變換得如蒼狗一樣。
它里面包含著白衣和蒼狗兩個變化,而非一個。只有這樣理解,這個成語才更說得過去 。因此也有不少人把這個成語用作“白衣蒼狗”,只是少了白云這個意象,似乎少了一絲美感,所以這個用法比較小眾。
不得不說杜甫是很高明的,這14個字不但寫出了白云形狀上的變化,還有其顏色的變化。白衣是讓人覺得美好的事物,它是純潔唯美的。而“蒼”則是青黑色,青黑色的狗多少都會讓人想到惡的一面,所以這種變化不只是外形上的變化,更喻指從白到黑的一個變化過程。
這也正是杜甫原詩里,要表達的現(xiàn)實意義。自杜甫寫了這句詩后,白云蒼狗這4個字也被后世很多文人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它也就成了一個古詩詞里常用的意象。
頗有意思的是,每次當筆者把杜甫這首詩講給朋友們聽時,他們雖然都認為“斯須變幻如蒼狗”這樣的原句很美,但卻認為詩背后現(xiàn)實的故事讓“白云蒼狗”這個成語變得不那么文藝了,所以對于原詩他們其實不太能接受。筆者很理解這種想法,有些非常文藝的文字,一旦扯上了現(xiàn)實的因素就會如此。
這一點就像納蘭性德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怎么讀都覺得很美。但加上它的后一句“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大家才會明白其實它抒寫的其實是一段被辜負了的愛情,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美好。不過,筆者始終認為沒有真正理解詩的原意,僅停留在字面的文藝只能是空洞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0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