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出自哪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比喻注重基本功夫的培養(yǎng),不要光注重表面上的文章。出處:金庸寫的《神雕俠侶》:獨孤求敗的第三把武器: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重劍無鋒:笨重的、沒有鋒刃、很重的劍,即使它沒有開刃,并不鋒利,但是使用它的人有極大的力量,也是可以有極大的殺傷力。大巧不工:指的是沒有經(jīng)過精心打造,讓其自然。比喻大智慧實際上并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靈巧的設計,計算。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其中“工夫”與“功夫”二詞在我看來便極玄妙。二者讀音相同,但從一般角度看來,可謂大相徑庭?!肮し颉彼谱?,似乎只有庸人才會用大把工夫去做一件事;功夫則巧,歷來賢者都有過人的“功夫”,做事得心應手。
而若僅限于此,便算不得什么妙。這兩個詞最妙之處便在,看似矛盾的外表下實則相通的。唯有苦下“工夫”,才能練就一身“功夫”。
“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條件。自古以來便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說法,一根鐵杵到一根針,有能力實現(xiàn)這樣轉(zhuǎn)化的人,不可謂沒有“功夫”。而這“功夫”是什么呢?不過是長年累月拿著鐵杵磨,苦下工夫罷了。
這看似無聊機械的動作卻是達成最終效果的必要條件。若沒有這平凡至拙的“工夫”,何來輝煌高超的“功夫”呢?就像大家耳熟能詳?shù)馁u油翁,若不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花工夫?qū)嵺`,如何做到油通過錢孔而一滴不沾呢?
“功夫”是“工夫”積累的必然結果。中國自古以來有“天道酬勤”的說法,而“勤”之一字概括的便是大量的“工夫”?!秳駥W》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強調(diào)的本是“工夫”,但反觀之,若積累了成千上萬的跬步,還能停在原地嗎?若千萬細流匯聚在一起,能不成江海嗎?可見大量的工夫造就的定是功夫。
但相通并不代表相等。把“工夫”變成“功夫”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首先重要的便是“堅持”二字?!肮Ψ颉辈皇且货矶偷?,一時的努力可謂“工夫”,卻不能上升到“功夫”。無論多么枯燥難忍,能憑借耐心與毅力堅持下去的人才是能練就“功夫”的人。
再者就是“方法”。盡管通往同一個目標,選擇的道路不同,沿途的風景也是千差萬別的?!笆掳牍Ρ丁迸c“事倍功半”的原因便在于此,只有用正確的方法花有用的工夫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練就“功夫”。選擇了錯誤的方法,那么所花的工夫便也只能是猴子撈月般的“無用功”了。
“工夫”是前提,“功夫”是結果,正確的方法與堅持不懈的毅力連接二者,應作如是觀而已。
中國人常言要下苦功,不過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下過,苦過,功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1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