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的意思和造句(花甲之年是指多少歲)
對歷史有過了解的人肯定知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類似的歷史名詞,那么像“開元”“貞觀”這樣的計算時間的方法是怎么開的呢?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1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集中了中央的權力,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chuàng)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chuàng)年號,興太學。
公元前122年10月,漢武帝出去狩獵,竟然獵到了一只渾身雪白的獨角獸,有五條腿,像麒麟又不是麒麟,具體是什么,當時的人也都不知道。
漢武帝身邊的大臣都認為這是一只瑞獸,認為是天降祥瑞,值得紀念并建議以此事紀年。漢武帝從諫如流,便立年號曰“元狩”,這一年便稱為元狩元年。后面有年號前面沒有也不行啊,因此,武帝便追認元狩前的年號為建元、元光和元朔。
元狩年號用到第六年,在山西汾陽地界又得了一只三足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祥瑞吉兆了,主張用來紀年,于是便又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此后,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作“改元”。
“年號”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種記載時間的方法。封建時代的帝王繼位以后便會“改元”,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年號,甚至有的皇帝年號多達十幾個,如唐高祖就有14個年號。明清兩朝的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因此后來人喜歡用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比如永樂大帝,康熙皇帝等。
中國的帝王年號終止于清末帝制的終結,當宣統(tǒng)皇帝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以后,年號就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到現(xiàn)在仍在使用年號。
當然,我們的古人除了用年號記錄時間,還有其他的記錄時間的方法哦,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第1種,年次紀年法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就是年次紀年法。所謂年次紀年法,指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進行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古人記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那么公元前769年,就記為周平王二年、秦襄公九年等。
這樣,按照元、二、三的次序,依次記下去,直到王公出位或死亡了為止。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左傳。骰之戰(zhàn)》:“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是不是感覺和年號差不多?當然了,年號肯定是參考了年次紀年法,進而升級美化得來的。
第2種,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指中國傳統(tǒng)紀年歷法,自上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期,周而復始,循環(huán)記錄,俗稱“一甲子”,老人們常說“年過花甲”,意思是說過了六十歲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這就是“干支紀年”。干支紀年以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進入下一年。天干地支不但可以計算年,還可以對月,日,時都進行計算。
就是把每一個天干和地支按照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用來作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把“天干”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是“甲子”“乙丑”等。
第3種,十二生肖年
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保源祟愅?。
王充《論衡·物勢篇》:“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酉,雞也。卯,兔也。申,猴也?!?/p>
結語:
其實,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時代在進步,對于時間的記錄方法更加簡潔,更加有利于生活,因此我們不必過度強調(diào)以前的記錄時間的方法,珍惜當下才是每一個人最應該做的。若是感興趣,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畢竟傳統(tǒng)文化中有它非常有趣的一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