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孫策是誰殺死的(孫策死后大喬嫁給誰了)
公元200年4月,孫策在丹徒狩獵時被刺客射中面部,不治身亡,年僅26歲。孫策遇刺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他騎著一匹上等好馬,隨從被遠遠甩后面。突然,樹林中走出三人彎弓搭箭,孫策面部中箭從馬上跌落。
就在此時,隨從趕到將三名刺殺殺死。三名刺客是許貢的門客,他們之所以刺殺孫策,是因為孫策殺了許貢,他們是為主人報仇。這個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又破綻百出。孫策一生殺人無數(shù),為何偏偏是許貢這個門客來報仇,而且最終還成功了。
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時專門提到過許貢的門客,其中很多門客見識一般但對主人無比忠誠。許貢被殺后,這些門客如同古代刺客一般,誓死要為主人報仇。
真這么簡單嗎?近些年來,隨著史學界研究的不斷深入,孫策之死也出現(xiàn)了不少疑點。孫權(quán)成為最大的懷疑對象,因為他是孫策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更過分的是,孫權(quán)給孫策的謚號僅是長沙桓王。
真是孫權(quán)策劃的?目前沒有直接的證據(jù)證明這一點,因此所謂的東吳內(nèi)部斗爭陰謀論很難成立。先看《三國志·孫破虜討逆?zhèn)鳌穼O策臨死前的安排記載,“呼權(quán)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p>
再看《資治通鑒》記載的孫策之死,“呼權(quán),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時年二十六?!?/p>
兩大權(quán)威史書記載完全一致,可以看到孫策臨死時對孫權(quán)非常信任,甚至可以說是把江山毫無猶豫地交給孫權(quán)。孫權(quán)只追尊孫策為桓王,這意味著孫策后代是沒有資格謀求皇位的,這也是孫權(quán)對孫策后代的一種保護。
事實上,孫策傳位于孫權(quán)是江東群臣眾望所歸,孫策兒子都年幼,而孫權(quán)當時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了。因此,孫策之死與他在征服江東六郡過程中的大肆屠戮江東豪強有著很大關(guān)系。
孫策打下江東賴以倚靠的是淮泗將領(lǐng)集團以及江北流亡士族,而許貢則代表江東豪強之一,他被殺也是兩大集團爭斗的表現(xiàn)之一。這也是很多專家認為,孫策被刺殺是“咎由自取”。但是,無論如何,孫策英年早逝,著實留下千古遺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