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是誰的兒子(李隆基的孫子誰當了皇帝)
說起李隆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是一位英明之主。要不是他在關鍵時刻發(fā)動政變,大唐的命運真的未可知。而在他做皇帝期間,也算是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然而,此后,李隆基的表現(xiàn)一點都稱不上是明君了,他昏聵無能,濫殺無辜,甚至一天之內能夠殺三個兒子。由此還引發(fā)了安史之亂,這也是大唐由興盛走向衰落的開始。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開始和結束差距如此之大?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本來他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不過在韋后專權期間,他發(fā)動唐隆政變,擁立自己父親李旦做了皇帝。
李隆基登基后,先后提拔了姚崇、宋璟、張嘉貞等人當宰相。在這些官員的輔佐下,李隆基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唐朝再次達到了鼎盛局面,政治穩(wěn)固,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教育文化呈現(xiàn)繁榮,這一系列使得唐朝繁榮的改革史稱“開元之治”。
可是到了后期,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昏君表現(xiàn)。貪圖享樂,奢侈揮霍以及重用奸臣。導致貪官污吏橫行,釀成了天寶之亂,從明主墮落為昏君。
其實這倒也不奇怪,就算是英明一世的康熙皇帝,到了后期,同樣如此,只不過沒有李隆基這么嚴重罷了,還在可控范圍內。
可見,封建君主本身就有這個毛病。畢竟,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皇帝對于國家的管理完全是基于皇帝的個性。
不管這個人在有能力,只在于他自己的喜好和主觀的態(tài)度。他想怎樣就怎樣,恐怕無人能夠左右。
而像李隆基和康熙這樣的皇帝屬于個人能力超強的人,所以他們在早期,能夠很好的壓抑自己的喜好,而且可以很冷靜,很客觀的考慮一切事務。這樣,他們就可以重用賢臣,勵精圖治,打造盛世。
但在后期,往往會自得意滿,也沒有了進取心,喜歡聽一些好話,對他們更加肯定的話。因此,逐漸的會有奸臣當道的局面出現(xiàn)。
這也和他們本身有關,年紀大了,精力也不夠,甚至會糊涂,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別說皇帝了,其實普通人也是如此,這是自然規(guī)律,誰也逃脫不了。
這也告誡我們,凡事要從一而終,切不可無疾而終。做事是如此,其實做人也是如此。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