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盤負債42億一代鞋王(溫州一代鞋王謝幕)
我國每十雙鞋子中,就有一雙產自溫州,全球每7雙女鞋就有一雙是溫州出品的,溫州每年向全世界提供了12億雙鞋子,創(chuàng)造了1100億元的產值,“中國鞋都”名不虛傳。
在溫州近5000家制鞋企業(yè)中,各路老板能人輩出,王躍進便是其中一個無法忽略的人物。
他曾經風光無限,一度被譽為“中國鞋王”,卻因違法、貪婪導致血本無歸,欠債1.6億,兩次遠走澳大利亞。
王躍進是怎樣從輝煌走向落幕的?他的經歷有何借鑒意義?
王躍進剛出生時,正趕上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父母在集體勞作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全家的溫飽,多年以后,王躍進仍對當年的窮苦生活記憶猶深。
他從小比較頑皮,坐不住板凳、耐不住寂寞,這種不安分的性格對他以后的事業(yè)起伏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從進入學校起,王躍進就不是一名好學生,他不喜歡枯燥的學習氛圍,遲到、逃學是家常便飯,成績自然是慘不忍睹,勉強讀完初一后,王躍進便輟學回家干點零活,稍大一點就在集體掙些工分補貼家用。
時間一晃,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一次春節(jié)的聚會改變了王躍進的命運。
大年初一去外婆家拜年時,父母親長吁短嘆道:“兒子沒有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以后可怎么辦呢?”
回家過年的舅舅聽到了,就說:“我們鞋店正好要招一批學徒,我和領導說一聲,你就做我的徒弟吧!”
王躍進心里并不是很喜歡做鞋,何況當學徒只管飯,沒有工資,但轉念一想,總比在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要強,機會難得,他就答應了。
王躍進雖調皮,但干起活來可一點都不含糊,加之他的頭腦特別靈活,學起技術來特別快,舅舅也是傾囊相授,王躍進很快就掌握了全套制鞋技能,在一幫學徒中脫穎而出。
他率先出師,成為了一名合同工,做一雙皮鞋能掙到兩元錢,這在當時的農村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改革開放后,王躍進的心思也開始活躍起來,當時,溫州處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發(fā)展水平明顯要領先于內地,王躍進便決定辭去工作,去溫州城內闖蕩一番。
來到溫州市后,王躍進眼前一亮,他認為這里才是最適合他發(fā)揮的舞臺,憑著一手嫻熟的制鞋技術,王躍進很快就在一家鞋廠找到了工作。
因表現出色,半年后,王躍進被老板提拔為主管,他一個月掙的工資比之前一年掙得還要多,王躍進仿佛看到一條康莊大道就在眼前。
當時溫州的制鞋業(yè)正處于騰飛初期,全國各地的訂單如雪花般飛來,每個鞋廠加班加點、開足馬力仍然是供不應求,老板們數錢數到手軟,各種大大小小的加工廠和配套供應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王躍進敏銳地察覺到創(chuàng)業(yè)的時機已經來臨,于是果斷辭職下海,在1984年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鹿城躍進皮鞋廠。
王躍進做主管時積攢了一些人脈,手底下也聚集了一批技術過硬的工人,借著當時大好形勢的東風,王躍進的皮鞋廠很快就走上了正軌,在當地站穩(wěn)了腳跟。
但一段時間后,王躍進就發(fā)現了問題,盡管自己的產品質量很優(yōu)秀,但銷量和價格卻很難突破。
王躍進去當地的批發(fā)市場和同行工廠走訪了一個星期后,他發(fā)現,市場上所有的皮鞋款式過于單一,幾乎都是“老三樣”,消費者陷入了審美疲勞,質量再好的鞋子也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刺激不了購買欲望。
他回來后,立即著手對產品的款式進行改進,王躍進從雜志上收集了國外流行的皮鞋圖片,結合中國人的腳形和習慣,設計出了幾款新的樣式,通過打樣后定型,開發(fā)新的模具上線生產,產品投入到市場后,一炮走紅,消費者爭相購買。
各地的批發(fā)商也紛紛上門前來訂貨,王躍進借機擴大廠房,招兵買馬,盡管如此,產品仍然供不應求,王躍進嘗到了創(chuàng)新的甜頭,迅速積累了第一桶金。
當時的溫州市場非常活躍,許多小作坊魚龍混雜,他們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以次充好,出現了一些質量問題。
一些消費者在商場花高價買了一雙锃光發(fā)亮、款式新穎的皮鞋,結果還沒出大門就開了膠,“溫州貨”一時成了質量低劣的代名詞,許多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門都把溫州鞋子當做重點打假對象。
王躍進的工廠當然也受到了波及,如何做到不被“劣幣驅逐良幣”?王躍進又動起了腦筋。
他找到深圳的一家印刷廠,制作了一批防偽信譽卡,每雙鞋盒里都放有這么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質量標準和質量承諾,并印有詳細的地址和聯系電話。
沒想到,這張小卡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這種有質量問題包退、包換、包賠的承諾,徹底打消了消費者的顧慮,經銷商也愿意代理這種沒有風險的鞋子,王躍進工廠的訂單迅速回升。
他的產品與客戶群體,徹底從小作坊的包圍中沖了出來,拉開了與那些小廠的距離,而國家的產品“三包”規(guī)定多年以后才開始實施,這充分證明了王躍進的遠見卓識。
盡管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王躍進沒有滿足于現狀,他趁熱打鐵,1990年將工廠更名為“霸力鞋廠”,注冊了“霸力”商標。
經過幾年的用心經營,“霸力”品牌的口碑直線上升,在1993年“中國首屆鞋王杯”的評比中,霸力鞋廠奪得了“中國鞋王”的桂冠,王躍進從此多了一個“中國鞋王”的稱號,在行業(yè)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王躍進在品牌建設方面非常舍得下功夫,為了更好地宣傳產品,他成功地策劃了一次“兩大兩小”的活動。
他用了7張水牛皮,歷經數月,用手工打造出了一只世界上最大的男式皮鞋,這只皮鞋長達2.05米,隨后,又做出來長達2.4米的世界最大女式皮鞋,相應的,也造出了兩只世界上最小的皮鞋。
兩只大鞋上面能站4、5個成年人,而兩只小鞋卻只有拇指大小。
鞋子做出來后,王躍進舉行了隆重的發(fā)布會,一時間,各路好奇的媒體紛至沓來進行報道,“霸力鞋業(yè)”白白賺了一大波免費廣告。
王躍進隨即向吉尼斯申請世界紀錄,當四項吉尼斯世界紀錄通過后,“霸力鞋業(yè)”開始向全球招商,這次策劃讓王躍進以極低的成本賺足了眼球,提升了“霸力”的品牌形象,實在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2001年,王躍進如法炮制,用38張牛皮造出了一雙超過一噸重的“巨無霸皮鞋”,他邀請身高2.55米的“巨人”王峰軍做代言人,在全國巡回展示,所到之處,轟動一時,不得不說,王躍進在營銷方面還真有獨到之處。
精湛的技藝,加上出色的營銷,讓王躍進成功地站上了風口。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到1994年,“霸力鞋廠”擁有了8條生產線,年收入超過2億元,而在溫州,當時能擁有兩條生產線,都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王躍進順勢而為,將“霸力鞋廠”改組為“霸力集團”,這是浙江省皮鞋行業(yè)的第一家企業(yè)集團公司,王躍進成了名副其實的“鞋王”。
王躍進事業(yè)取得了成功后,他本人被推選為溫州鞋業(yè)協會的副會長,功成名就后,王躍進便有些陶醉于鮮花和掌聲之中,失去了之前銳意進取的勁頭。
在一次與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的交談中,王躍進得意地說:“你看我這個集團公司怎樣?要不,你也去弄一個?”
鄭秀康回答道:“我的‘鞋底’還沒做扎實呢,再說吧!”
做企業(yè)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王躍進稍微一打盹,許多鞋企同行就追趕上來了。
奧康、百麗、森達等新秀依次登場,實現了對“霸力”的趕超,長江后浪推前浪,新的“鞋王”不斷涌現、更替,王躍進的“霸力集團”有些力不從心,漸漸顯露出頹勢。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下降,附加利潤也開始下滑,企業(yè)的經營出現了瓶頸,幸好原先在海外拓展的市場還不錯,企業(yè)才得以勉強維持。
如果王躍進此時能靜下心來,總結原因,練好內功,以他的能力和底蘊,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王躍進的心態(tài)還沒有調整過來,他認為靠老老實實做鞋子利潤太低,賺錢太慢了,腦袋聰明的王躍進想出了另外一個主意,因一念之差,他鋌而走險,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2003年,王躍進以虛假的出口皮鞋訂單,從廣東保稅區(qū)購進了一批價值7000多萬元的進口牛皮,按規(guī)定,他應該將牛皮加工成皮鞋后,完成外貿訂單,然后出口到指定國家,但王躍進卻將這批免稅的牛皮直接轉賣給了其他制革廠,迅速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這筆訂單遲遲沒有出口,引起了溫州海關的懷疑,海關走私稽查部門開始對“霸力集團”立案調查。
得知公司銀行帳號被警察查封后,王躍進預感到大事不好,他匆忙收拾行李,買上機票逃往了澳大利亞,連公司的高管都沒有通知一聲,警察第二天上門來找王躍進時,他已經逃之夭夭。
早在幾年前,王躍進就在澳大利亞設立了分公司,將其作為進軍海外的大本營,同時也在當地置辦了別墅,孩子在澳大利亞上學,全家都取得了澳大利亞的居留權,因此,他遇到危險,自然就會往澳大利亞跑。
雖然暫時逃過了法律的制裁,但王躍進心里還是放不下溫州的公司,畢竟那是他多年打拼下來的數億元資產,還有上千名員工沒有安置好,于是他電話聯系了溫州市中小企業(yè)發(fā)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
周德文是王躍進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領路人,王躍進對他非常信任和尊重,他一方面請周德文幫他看管一下公司,另一方面請他幫忙去和政府協調一下案情。
周德文的盡力奔走果然有了效果,當地政府考慮到霸力集團的影響力和曾經作出的貢獻,加之為了保證工人的就業(yè),經開會研究后,同意對王躍進從輕處罰。
王躍進在澳大利亞的這幾個月是度日如年、忐忑不安,聽到事情有了轉機后,頓時心神大定,他決定盡快回國投案。
溫州法院念其初犯,對他進行了從輕處罰,在補繳了900多萬元稅款和拘留了三個月后,王躍進重新回歸經營“霸力集團”。
王躍進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雖幸運地逃過了一劫,但此次走私出走事件極大地打擊了王躍進,他如驚弓之鳥,開始變得低調起來。
霸力集團也因此信譽受損,失去了以前的銳氣和人氣,開始走下坡路,王躍進后悔莫及,悔不當初。
回國后,王躍進進行了一些反思,他認為制鞋業(yè)已高度飽和,很難有太大的突破,“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面”,必須尋找其他的投資途徑。
于是,王躍進將鞋廠交給妻子和兒子管理,自己去考察新的項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底,在廣西賀州的一個招商會上,一個平桂礦區(qū)的項目引起了王躍進的興趣。
當時國內的煤礦開采熱火朝天,各路煤老板一夜暴富,賺得盆滿缽滿,王躍進在澳大利亞期間,也了解到國際金屬價格一路上揚,行情看好,于是他決定抓住機會,向礦產行業(yè)進軍。
王躍進當機立斷,說干就干,他和賀州礦務局簽訂了協議,以2000萬元的價格接手了平桂礦區(qū)。
2005年4月8日,“浙江霸力集團賀州礦業(yè)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王躍進正式跨入了礦產行業(yè)。
2006年,王躍進又投資近5000萬元,取得了路花、賀縣兩處礦山的探礦權和白面山礦山的開采權,王躍進充分顯示了溫州商人的魄力,他的目標不僅僅是地下的礦產,更主要是想整合成一個礦業(yè)集團,最終打包上市。
一次在溫州機場,王躍進碰到一個鞋廠老板,對方看他帶著孫子,以為王躍進是要出去旅游,沒想到,王躍進回答道:“我去廣西開礦了!”,對方大吃一驚,竟然呆立當場,由此可見王躍進轉型的跨度之大。
因為一個人管理不過來,王躍進便將兒子抽出來和自己常駐廣西管理礦業(yè)公司,將鞋廠留給妻子一個人打理。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王躍進過于自信,低估了礦產行業(yè)的復雜性,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王躍進很快就感受到了壓力。
首先,平桂礦區(qū)是一個以大理石和金屬礦產為主,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礦,鼎盛時有近萬名職工,礦區(qū)內學校、醫(yī)院一應俱全,大量的退休人員、下崗職工形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加之采礦設施老化,急需更新才能形成產能。
王躍進請專業(yè)人士前來測算了一下,估計需要投入2億元才能完全走上正軌,此話一出,王躍進如同當頭被澆了一盆涼水,他根本沒有這么多資金,只能從局部開始下手,積累資金,滾動開采,之前計劃的盡快啟動大規(guī)模量產,迅速致富的想法成了泡影。
其次,王躍進在溫州當老板多年,形成了強勢、獨斷的管理作風,這在經濟發(fā)達的溫州是沒有問題的,但在觀念相對落后的廣西山區(qū),雙方就產生了沖突。
面對爭論較多、效率低下的狀況,王躍進非常生氣,經常在會上斥責部下甚至高管。
有一次,一名中層主管開會遲到了一分鐘,王躍進將他當場免職,他在兩年內竟然更換了10個副總,這就導致王躍進與本地化干部脫節(jié),人心不穩(wěn),下屬們背后都叫他“霸王”。
王躍進的獨斷專行,還導致一些合理化建議都聽不進去,他計劃花500萬元購買20輛大卡車運送礦石,有干部建議租車以節(jié)約資金, 王躍進卻堅持己見,讓本就不寬裕的資金更加緊張。
王躍進的這種性格還體現在外部關系上,他一度與當地政府鬧得很僵,直接導致礦區(qū)在2006年被查處了好幾次。
真正壓垮王躍進的還是資金鏈的斷裂,因妻子不善于管理,溫州的鞋廠處于虧損狀態(tài),無法為礦區(qū)提供現金流,讓王躍進故此失彼。
從2007年開始,國際上鐵礦石價格一路下跌,礦區(qū)主力產品錫粉從年初每噸10萬元的價格跌到年底不到5萬元,這就意味著自身也無法造血。
為了維持生產,王躍進咬牙將溫州打算用來建廠的兩塊地皮抵押,向銀行貸款輸血,隨著借款趆來趆多,王躍進的“霸力集團”已不堪重負,每個月的利息就高達上百萬元,2008年,供應商的貨款和員工的工資已經無法正常支付。
據統計,公司所欠五家銀行的貸款高達1.1億,民間借款約有4000多萬元,加上拖欠供應商的款項,“霸力集團”的總欠款超過了1.6億元。
至此,王躍進每天被催債的電話攪得焦頭爛額,再也無心經營公司。
2009年8月7日,重壓之下的王躍進故伎重演,再次選擇了跑路到澳大利亞,十天后,鞋廠主管才宣布:“王老板都跑路了!大家停工吧!”工人們頓時目瞪口呆。
在聯系不上王躍進一家人后,兩地政府出面接管了“霸力集團”,昔日車水馬龍的廠房面前已冷冷清清、破敗不堪,讓人唏噓不已。
周德文很不理解王躍進的跑路,他認為如果把“霸力集團”的地皮和全部資產處理掉,不會低于2個億,償還債務是沒有問題的,何況,一年不到,國際上鐵礦石的價格又恢復了正常水平。
至于真相如何,只有王躍進自己心里清楚了,也許是心態(tài)已然崩潰了吧?
王躍進白手起家,從一名學徒成長為“鞋王”,其能力是無庸置疑的,終因一著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一代“鞋王”就此黯然謝幕,是本身的格局有限,亦或是時勢使然?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不知已年過六旬的王躍進呆在遙遠的澳大利亞,是否會時常回憶起當年的輝煌?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