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孫悟空的五行山在哪個地方呢(五行山又叫太行五指山)
摘要:五指山舊名五行山,據(jù)《西游記》敘述,王莽篡漢之時,也就是公元8年的時候,五指山從天而降,山下壓著一個神猴,而這山就落在了涉縣境內(nèi)。
話說五百年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擾得天庭不寧,神仙難靜。玉帝無奈,只好向西方求援。
于是大日如來翻掌之間,便將潑猴打落塵間,而后化五指為山,將其鎮(zhèn)壓在山下。自此以后,壓住孫悟空的那座“神山”,便成為了一個傳說…
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一首名為《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的紅色歌曲火遍大江南北。歌曲中描述的海南五指山,由此為人熟知。讓神話照進現(xiàn)實,是很多人的兒時夢想。所以五指山“爆紅”后,不少人都對它生出了好奇:
難道這海南五指山,就是《西游記》里壓倒孫悟空的那座“神山”?
五指山山脈,位于海南島腹地,其南北長達40余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最高海拔為1867.1米,是當(dāng)之無愧的海南第一高山。
因其主峰狀如人之五指,故得名五指山。隨著紅歌唱響全國,五指山也名聲大噪,并成了海南島的一張“名片”。
只可惜,它并非是《西游記》中的那座“神山”。何以見得?
原著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寫道:“好大圣,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lián)山,喚名‘五行山’,輕輕把他壓住?!?/p>
按小說描述,這座五行大山一時也壓不住猴頭。但佛祖卻笑道:“不妨,不妨?!毖粤T,又取來六字金帖,命人貼在五行山上。這金帖有佛法加持,可以汲取五行山源源不斷的五行之力,將孫悟空死死壓住。
至此已不難看出:雖說此“神山”是如來佛祖五根手指所化,但其本名卻叫“五行山”,它擁有的五行之力,才是鎮(zhèn)壓猴頭的根源所在。反觀海南五指山,只是形狀酷似五指,且當(dāng)?shù)夭]有關(guān)于“五行”的傳說。
既然海南五指山不符合這個條件,那傳說中的五行山,又會在哪里呢?
從文化溯源的角度看,五行山最有可能是今天的太行山。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jì)要》中解釋道:“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碧猩奖唤凶魑逍猩?,其實早有淵源。
據(jù)《淮南子·氾論》記載:
“武*殷,欲筑宮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不可!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使我德能覆之,則天下納其貢職者迴也;使我有*之行,則天下之伐我難矣。’”高誘作注說:“五行山,今太行山也,在河內(nèi)野王縣北上黨關(guān)也。”他何以斷定,五行山就是太行山呢?
實際上,“太行”之名便源于五行。“太行”又稱“太形”,“行”同“形”音,都源于“星”音。劉起釪在《古史續(xù)辨》中提到:“五行”一詞原是從星象的活動來的,即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金、木、水、火、土五星。
此說有一定道理。在東西方早期文明中,古人皆認為天體運動的背后,是天神操縱,用以“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jié)度,定諸紀(jì)”。所以“五行學(xué)說”的背后,是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文化。
對于高不可攀的太行山,人們同樣有所敬畏與崇拜,故把它與天神聯(lián)系到一起。
劉伯莊說:“太(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這位天神所居住之地,即中宮天*星也。由于以上巧合,便有人把“太行”解釋為:天神太一操縱星辰,以定四時五行。
這個結(jié)論雖然猜測部分居多,但“太行”與“五行”的聯(lián)系卻無法否認。
正因如此,太行山當(dāng)?shù)夭艜性S多神話傳說與拜山信仰。如愚公移山中的兩座大山,其中之一正是太行。
此外,民間傳說還稱太行山為盤古誕生之地,就連王母、女媧等大神,也與太行山結(jié)下過不解之緣。所以太行山不只被叫作五行山,也有王母山、女媧山之別稱。
兩漢時期,陰陽五行學(xué)說大行于世,導(dǎo)致“五行”一度取代了“太行”之名。而巧合的是,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正是在王莽(一說東漢)時期被鎮(zhèn)壓的。值此期間,壓住孫悟空的五行山,自然便是太行山了。
站在文本演變的角度,“孫悟空被壓在太行山下”的故事,或許并非是吳承恩首創(chuàng)。
有學(xué)者指出:成書早于百回本《西游記》的《清源妙道顯圣真君一了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開山寶卷》(簡稱《二郎寶卷》)中,已存在“泰山壓頂”的故事。
按《二郎寶卷》所述,倒是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頗為雷同。大概經(jīng)過是:云花女下凡與楊天佑私定終生,生下二郎真君。
花果山孫行者(即孫悟空原型)因此將違反天條的二郎之母壓在“太山根”下。二郎真君長大后,在西王母指點下“擔(dān)山趕日”,費盡周折力劈太山,將母親救出后,他又反手將太山壓在了孫行者身上。
不難看出,《西游記》中的一些情節(jié),都源自于《二郎寶卷》。且不提孫悟空與花果山孫行者的雷同之處,單以“太山壓頂”的橋段,便出現(xiàn)了兩次。
一次就是鎮(zhèn)壓孫悟空的五行山,另一次則是銀角大王引來三座大山(*一座為泰山)將潑猴壓住。而孫悟空負山而行去見師父,也與二郎真君“擔(dān)山趕日”營救母親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問題是,《二郎寶卷》中提到的“太山”,為何會成為壓在孫悟空身上的“太行山”呢?
原來,泰(太)山與太行山是可以互稱的。太山即泰山也。如上文提到的天神“太一”,也可稱“泰一”。
又據(jù)《三國志·武帝紀(jì)》記載:“太山臧霸、孫觀、吳敦、尹禮、昌豨各聚眾。”這里的“太山群盜”,即青徐地域上赫赫有名的“泰山諸將”。
太山與太行山僅一字之差,而民間話本為了押韻與對仗工整,又常將“行”字減去。另外,因為泰山常為古代帝王封禪之地,尊貴非凡。
所以在民間話本的演變過程中,人們?yōu)楸苤M泰山,往往將好事歸于泰山、將惡事歸于太行山。但故事源頭仍具有一定傳播性,久而久之,泰山與太行山便經(jīng)常被人混淆,互稱現(xiàn)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看來,壓著孫悟空的那座“神山”,最初即指“泰山”。后經(jīng)《西游記》加工,這才變?yōu)樘猩?。而吳承恩這種安排,不僅是為了區(qū)分它與銀角大王搬來的泰山,也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五行思想”,這在《西游記》中隨處可見。
猶記孫悟空剛尋到水簾洞時,感到十分歡喜。黃周星曾點評道:“果者,木也;水簾者,水也;鐵板橋者,金也;山石福地,則皆土也。心猿以火居其中可謂五行具備,故曰‘天造地設(shè)的家當(dāng)’?!?/p>
還有鎮(zhèn)元*的“人參果”,擁有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的神奇特性,令人念念不忘,總想著品嘗一二。
諸如此類,皆能說明悟空所經(jīng)歷之事,皆在三界之中、五行之內(nèi)。因此,如來佛祖五指所化的五行山,才能自成天地,將這潑猴牢牢鎮(zhèn)壓住。而想要滿足這個條件,可不是形似五指便能做到的。
反觀太行山,它與壓住悟空的“神山”高度重合,便得益于此地流傳已久的五行文化。更有意思的是,太行山脈北段的確有一座小五臺山,其作為主脈上的最高峰,共擁有五處制高點,海拔高度均超過2500米。
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處小五臺山是太行山的主峰,也是主脈之上的最高峰,其有5處制高點,分別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五處臺頂?shù)暮0胃叨染^2500米,其中以海拔2882米的東臺最為著名。
與海南五指山相比,這里的小五臺山,無論從形狀而言,還是從功能來看,它都更符合《西游記》中的五行山。這不由令人感慨:難道作者吳承恩真的抵達過小五臺山?
當(dāng)然,以上僅為一家之言。關(guān)于小說中“五行山”的本來面目,也有人提出過其他看法。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方向,是從《西游記》中的地理位置入手。
原著第十三回,劉伯欽對唐三藏說道:“此山喚做兩界山(即五行山)。東半邊屬我大唐所管,西半邊乃是韃靼的地界。”
韃靼昔日為突厥的附屬部落,在它與大唐的交界處,即為今天的青海一帶。而距離小說中“劉家莊”不遠之地,有一座位于祁連山脈東南處的達力加山。
在藏語中,它有“神山”之意。而巧合的是,距離達里加主峰不遠處,也有一個“五山池”,周圍有五峰聯(lián)立。
另外,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的一處4A級旅游景區(qū),也名為五行山。相傳發(fā)明圍棋的箕子,曾于此處觀察星象,并與周武王談及陰陽五行,從而給后世帶來了五行文化。
當(dāng)然,如果把要求再降低一點,海南五指山的確蠻符合條件。可這么一來,廣東的梅州市、河源市,河北的邢臺市、承德市以及四川的廣元市,其實都是有五指山的。
反之,若是提高要求,太行山主峰上的小五臺山,恐怕是最符合原著的“五指山”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