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指的是哪個民族(突厥人是現在的什么人)
突厥是中國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零、鐵勒。南北朝時鐵勒原住在葉尼塞河上游,后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突厥是現在的土耳其、塞浦路斯、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突厥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qū)的民族集團統稱。
東漢末年,亂世開啟,天下又進入混戰(zhàn)模式,各路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百年前的亂世,到了隋文帝楊堅出世,黑暗中才出現了一絲勝利的曙光。
他奪取了北周皇帝的位置,建立隋朝,南下滅陳,中華民族才又重歸統一。
然而,亂世使得北方的少數民族逐漸坐強坐大,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
隋文帝和歷史上所有的雄主一樣,渴盼所有的敵人向他彎下膝蓋,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后命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令趙佗南并百越,使得大秦帝國南北歸于安穩(wěn)。
漢朝時期北方的匈奴又燃戰(zhàn)亂,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率領三十萬大軍陳兵白登山,結果遇到匈奴不世出的英豪——冒頓單于,遭遇了人生中的奇恥大辱。
自此漢朝開始了屈辱的和親政策,直到第七位皇帝漢武帝登基,情況才實現了根本性的逆轉。
楊堅亦是如秦皇漢武般的帝王,他的脊梁天生不會向蠻夷折腰,他早就盤算收拾北方的突厥國,結果他被一種任誰都無法抵擋的自然力量擊敗,魂歸西天。
接替他皇位的本該是嫡長子楊勇,奈何在奪位過程中他敗給了自己的弟弟晉王楊廣, 晉王楊廣文武雙全,風神俊朗,頗有乃父之志,可惜的是他太過于好大喜功,內修古今未有之大運河,外征四方不服之夷狄。
民力可惜之,不可濫用, 結果民怨沸騰,十八路諸侯,六十四路煙塵起兵反隋,隋朝在馬蹄聲中退入歷史的幕后。
而唐朝為了粉飾自身政權的合理性,自是往楊廣身上大潑臟水,以謚號“煬”來評判之,結果今日之人,只知此人無度,乃千古暴君。
不知唐人亦有詩言之:
都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堪與大禹相互媲美,也算是對隋煬帝的盛贊。
而隋煬帝當年曾經突厥國內四分五裂之時派兵北上,欲圖一舉蕩滅之,結果卻是落得和雁門之圍的下場,和漢高祖劉邦出奇地相似。
突厥的崛起和沒落
突厥緣何如此強大呢?北方草原自從一部分匈奴西逃入歐,一部分融合中原地區(qū)后,另外又興起過鮮卑族和柔然,突厥人出場時的身份是鍛鐵奴。
用今日的話說就是給主人家做工的奴才,沒有任何地位。奴才要想逆襲,這都是幻想里出現的橋段,現實生活中要發(fā)生這樣事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輔助。
在合適的地點和時間,這個族群恰好出現一位英雄,如蒙古族中的成吉思汗鐵木真。 突厥民族的英雄出現了,他叫阿史那土門,他以天生的勇武和智慧打敗了特勒部,換做一般人,只是以殺敵為目的,他卻選擇了另外一種做法,將鐵勒部并入自己的部落, 從此突厥不再作為名字,而是伴隨著具體的事件開始進入中國歷史。
這就相當于游戲中的青銅玩家突然遇到一位王者玩家,王者玩家一出場就宣告死亡,留給這位青銅玩家一批出色的武器,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繼續(xù)打怪升級,發(fā)展壯大。
而老天爺也十分垂青突厥,送給他們一項在冷兵器時代極為重要的技術——鍛鐵技術,這項技術的純熟等于在擁有了先進的武器。
同時歷史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言道此民族居住的區(qū)域,多雨,雨水多次沖刷土壤,使得土壤呈現出鐵的面貌。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或許是雨水沖刷過后,使得埋在泥土里的鐵礦出現。
換句話說, 上天送給他們一批重要的戰(zhàn)爭物資。
因此突厥在蒙古人之前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而隋煬帝楊廣生不逢時,遇到了強大時期的突厥,失敗似乎成了一種必然。
之后的唐朝在公元618年進入中華史的視野,唐高祖李淵是一位存在感較差的帝王,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李世民懷著雄心壯志走來。
歷史記載他十二歲帶兵打仗,禮賢下士,開明大度,因此麾下聚集了不少的人才。
同時雄主的他自然不會坐看北方的突厥威脅大唐王朝的繁榮穩(wěn)定, 只是每一個朝代在建立之初,總是要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休養(yǎng)生息,恢復凋敝的民生,使得民心歸攏。
中原戰(zhàn)亂期間, 突厥卻保持著安穩(wěn),他們趁機南下,逼近都城長安,陳兵渭水河畔。 幸好李世民是一位被戰(zhàn)爭洗禮過的帝王,沒有被突厥的陣勢嚇得兩股戰(zhàn)栗,而是選擇與之談判,談判的結果和歷史上的做法相似:
給予他們金錢、糧食和布匹,止息干戈。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圍。這之后李世民心中始終懷著一股憤恨,他在等,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一雪前恥。
時機終于來臨,中國的400毫米等將始終在北方萬里長城的上下徘徊,若是這條降水越過長城,到達北方草原一帶,這時候雙方鮮有戰(zhàn)爭發(fā)生,因為少數民族畜牧發(fā)達,無需搶奪中原地區(qū)的物資。
而若是這條降水線退至長城以南,北方就會出現大面積的饑荒,戰(zhàn)爭就會在這個時候爆發(fā)。恰巧這個時候全球進入一個小冰河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遭遇著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
李世民命李靖、尉遲敬德等大將出兵一舉擊敗突厥大軍。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在戰(zhàn)火的灰燼中突厥的另外一位英豪崛起,他叫骨咄祿,他力挽狂瀾,以鐵血手腕穩(wěn)定局面,不過這個時候的突厥已然再難恢復昔日的榮光。
后來在唐高宗和武皇統治期間,對于又多次用兵,他們便逐漸敗逃到中亞和歐洲一代,如今他們的后人換了稱呼,稱呼自己土耳其的有之,稱呼自己哈薩克的有之,稱呼自己土克曼的有之。
其中土耳其這個國家始終幻想恢復昔日突厥帝國的榮光,他們始終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打擊使得他們落得今日這個局面。
他本是亞洲國家,偏偏喜歡稱呼自己為歐洲國家, 鼓吹“突厥主義”, 去貼英法的冷屁股,危害國際社會和平,結果把自己整得里外不是人還不自知。
嗚呼哀哉!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