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義縣屬于哪個(gè)市管轄(武義縣下轄區(qū)縣介紹)
武義縣隸屬浙江省金華市。
武義縣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南部。東與永康市、縉云縣接壤,東北與義烏市交界,南與麗水市相依,西南與松陽縣毗連,西與遂昌縣為鄰,西北與正北分別與金華市婺城區(qū)、金東區(qū)相接。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8°31’~29°03’,東經(jīng)119°27’~119°58’之間。東西寬50千米,南北長59千米,境域面積1577.2平方千米。至杭州市區(qū)徑距157千米,距金華市城區(qū)26.2千米。
武義縣(330723),金華市轄縣。位于浙江省中部,面積1577平方千米,人口46萬。唐武后析(永康)縣之西南置武義縣,時(shí)天下郡邑多以武名。轄3個(gè)街道、8個(gè)鎮(zhèn)(其中1個(gè)*鎮(zhèn))、7個(gè)鄉(xiāng):白洋街道、壺山街道、熟溪街道、柳城畬族鎮(zhèn)、履坦鎮(zhèn)、桐琴鎮(zhèn)、泉溪鎮(zhèn)、新宅鎮(zhèn)、王宅鎮(zhèn)、桃溪鎮(zhèn)、茭道鎮(zhèn)、大田鄉(xiāng)、白姆鄉(xiāng)、俞源鄉(xiāng)、坦洪鄉(xiāng)、西聯(lián)鄉(xiāng)、三港鄉(xiāng)、大溪口鄉(xiāng)。駐壺山街道壺山下街128號(hào)。
歷史沿革:析永康縣置武義縣(691)-撤銷武義縣,并入永康縣(1958)-復(fù)置武義縣(1961)
*宣平縣:宣平縣[治柳城鎮(zhèn)](1452)-撤銷并入武義縣(1958)
隸屬變化:婺州(691,唐)-東陽郡(742)-婺州(758)-婺州路(1276)-寧越府(1358)-金華府(1360)-金華道(1914)-金華專區(qū)(1949)-金華地區(qū)(1968)-金華市(1985)
駐地變化:壺山鎮(zhèn)(1949)-武陽鎮(zhèn)(1996,更名)-壺山街道(2001年9月20日)
地處浙中丘陵盆地和浙南中山區(qū)過渡地帶,地勢(shì)西南高、東北低。境內(nèi)河流縱橫。礦產(chǎn)資源有螢石、花崗巖、凝灰?guī)r、中華麥飯石、金銀礦等,以及豐富的溫泉資源。金溫鐵路和330國道過境。古跡有始建于五代的延福寺,始建于宋代的熟溪橋,明招寺等。
?。?)白洋街道
因武義江白洋渡而得名。
駐地:程王處社區(qū)武陽東路2號(hào)
轄4個(gè)社區(qū)、23個(gè)村:下王宅社區(qū)、鳴陽社區(qū)、程王處社區(qū)、白洋渡社區(qū)、童廬村、沈宅村、下陳村、西村、東村、牛背金村、下邵村、湯村、樁塘村、朱村、王村、張村、王大路村、后陳村、上邵村、南陽村、深萬村、三江村、新石湖村、百花山村、茭塘畈村、雙仙廳村、白陽山村。
歷史沿革:白洋街道(2001)
(2)壺山街道
因境內(nèi)山名壺山而得名。
駐地:金星社區(qū)解放北街19號(hào)
轄8個(gè)社區(qū)、12個(gè)村:星光社區(qū)、金星社區(qū)、齊心社區(qū)、中南社區(qū)、南豐社區(qū)、塔山社區(qū)、黃龍社區(qū)、北嶺社區(qū)、三角店村、兩頭門村、車?yán)锎?、正新屋村、后舍村、桃溪灘村、三板橋村、七孔塘村、上端頭村、西溪村、清塘下店村、城西村。
歷史沿革:壺山鎮(zhèn)(1961)-武陽鎮(zhèn)(1992)-與邵宅鄉(xiāng)、桃溪灘鄉(xiāng)合并,拆分為白洋街道、壺山街道、熟溪街道(2001)
(3)熟溪街道
因地處熟溪河畔而得名。
駐地:溪南社區(qū)環(huán)城南路166號(hào)
轄4個(gè)社區(qū)、14個(gè)村:*社區(qū)、熟溪社區(qū)、溪南社區(qū)、棲霞社區(qū)、端村、南湖村、冷水坑村、溪里村、蜈蚣形村、佐溪村、金村、水碓后村、塘里村、甘塔村、紅豆村、郭洞村、福源村、先勝村。
歷史沿革:熟溪街道(2001)
(4)柳城畬族鎮(zhèn)
因清朝時(shí)期,環(huán)城插柳成圍,稱柳城。
駐地:豐產(chǎn)村太平中路176號(hào)
轄1個(gè)社區(qū)、27個(gè)村:柳城社區(qū)、縣前村、縣后村、豐產(chǎn)村、全塘口村、金山尖村、青坑村、鄭回村、車門村、下圩村、梁家山村、祝村、周處村、前灣村、江下村、云溪村、荷豐村、華塘村、新塘村、上黃村、竹客村、東西村、六蔥湖村、石門洲村、烏漱村、保豐畈村、荷花村、金湖源村。
歷史沿革:柳城公社(1961)-柳城鄉(xiāng)(1983)-柳城鎮(zhèn)(1985)-與大源畬族鄉(xiāng)合并為柳城畬族鎮(zhèn)(1992)-新塘鄉(xiāng)、竹客鄉(xiāng)、云華鄉(xiāng)并入(2001)
?。?)履坦鎮(zhèn)
南宋徐姓定居時(shí),見此地勢(shì)平坦,以《周易》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句取名。
駐地:履二村梅川路98號(hào)
轄1個(gè)社區(qū)、12個(gè)村:瑩鄉(xiāng)社區(qū)、履一村、寺后村、履二村、履三村、蔣村、鄭村、范村、楊岸村、茶山村、葉長埠村、壇頭村、郭塘村。
歷史沿革:履坦鄉(xiāng)(1949)-履坦鎮(zhèn)(1987)-寺后鄉(xiāng)并入(1992)
?。?)桐琴鎮(zhèn)
因地處永康江沿岸,桐溪之口、琴山腳下,故名桐琴,也稱桐川。
駐地:桐一村江濱路32號(hào)
轄1個(gè)社區(qū)、20個(gè)村:桐琴社區(qū)、桐二村、桐一村、敕令橋村、桐三村、烏石頭村、上豐村、善教村、東皋村、趙宅村、石上青村、蘆北村、新山湖村、丁興村、蘆溪村、韓王村、江北村、上馬嶺村、金湖村、塔山村、倪上垅村。
歷史沿革:桐琴公社(1961)-桐琴鄉(xiāng)(1983)-桐琴鎮(zhèn)(1986)-蘆北鄉(xiāng)并入(1992)
?。?)泉溪鎮(zhèn)
以泉溪水得名。
駐地:泉二村勤政路26號(hào)
轄23個(gè)村:泉二村、白革村、泉三村、麻田村、陽豐村、瑤村、王山頭村、*村、劉宅村、車蘇村、鞏宅村、項(xiàng)店村、蘭芝村、金溪村、泉一村、金園村、泉北村、盛夏村、上湖村、下源村、王源村、茆閣村、泉東村。
歷史沿革:曲湖鄉(xiāng)(1949)-泉溪鄉(xiāng)(1983)-與項(xiàng)店鄉(xiāng)合并為泉溪鎮(zhèn)(1992)
?。?)新宅鎮(zhèn)
以新宅村得名。
駐地:新宅村武麗路3號(hào)
轄24個(gè)村:后林畈村、李村、和陽坑村、麻竹園村、南塘頭村、沿溪村、新宅村、上少妃村、下少妃村、陳弄村、大萊村、道芝村、柘坑村、安村、三坑口村、東巨村、后湯村、茶坑村、安鳳村、??宇^村、胡弄村、烏門村、金嶺溪村、金榜村。
歷史沿革:新宅公社(1961)-新宅鄉(xiāng)(1983)-與宣武鄉(xiāng)、明山鄉(xiāng)合并為新宅鎮(zhèn)(2001)
(9)王宅鎮(zhèn)
以王宅村得名。
駐地:王宅村太原街13號(hào)
轄1個(gè)社區(qū)、21個(gè)村:王宅社區(qū)、王宅村、陶宅村、良宅村、馬府下村、楊店村、上四保村、要巨村、馬昂村、吳山下村、巖塢村、郭浦朱村、湯處村、山里村、四八店村、孫里塢村、仁村、雙巖村、壽仙村、九峰村、紫谷村、大路紅村。
歷史沿革:王宅鄉(xiāng)(1950)-王宅鎮(zhèn)(1985)-要巨鄉(xiāng)、陶宅鄉(xiāng)并入(1992)
?。?0)桃溪鎮(zhèn)
陶村溪兩岸桃樹眾多而得名。
駐地:陶村環(huán)東路12號(hào)
轄17個(gè)村:陶村、錦坪村、錦源村、東壟村、種子源村、大路山村、章岸村、泉豐村、上江村、民豐村、大河源村、西塘村、澤村、錦后村、項(xiàng)灣村、紅四村。
歷史沿革:桃溪鄉(xiāng)(1949)-桃溪公社(1961)-陶村公社(1982)-陶村鄉(xiāng)(1983)-桃溪鎮(zhèn)(1985)-澤村鄉(xiāng)、登云鄉(xiāng)并入(1992)
?。?1)茭道鎮(zhèn)
駐地:東瑩社區(qū)鎮(zhèn)前街1號(hào)
轄1個(gè)社區(qū)、11個(gè)村:東瑩社區(qū)、上茭道村、沈家村、下茭道村、董村、羅山村、南倉村、蔣馬洞村、朱王村、沙溪村、胡宅壟村、東臺(tái)村。
歷史沿革:茭道鄉(xiāng)(1950)-茭道鎮(zhèn)(2001)
(12)大田鄉(xiāng)
因境內(nèi)大田水電廠之“大田”而得名。
駐地:徐村大田路48號(hào)
轄9個(gè)村:徐村、代石村、古竹村、三峰村、宏閣村、白衣坑村、五登村、瓦窯頭村、嶺下湯村。
歷史沿革:徐村鄉(xiāng)(1956)-徐村公社(1961)-大田公社(1982,更名)-大田鄉(xiāng)(1983)
?。?3)白姆鄉(xiāng)
取白落坡、姆鄰里各一字得名
駐地:白姆村清源路178號(hào)
轄11個(gè)村:董處村、白姆村、橫山村、伍家塢村、八百村、水閣村、松樹下村、長蛇形村、麻陽村、金壇村、外麻陽村。
歷史沿革:白姆鄉(xiāng)(1950)
?。?4)俞源鄉(xiāng)
以俞源村而得名。
駐地:俞源村太*路1號(hào)
轄8個(gè)村:俞源村、后陶村、吳宅村、劉秀村、陽畈村、凡嶺腳村、鐘蓬村、下楊村。
歷史沿革:俞源鄉(xiāng)(1950)
?。?5)坦洪鄉(xiāng)
以上坦、洪村兩村各取一字而得名。
駐地:上坦村西溪路45號(hào)
轄9個(gè)村:上坦村、上陶村、陳村、西畈村、黃干山村、上周村、趙村、洪村、塘齊村。
歷史沿革:坦洪鄉(xiāng)(1950)
?。?6)西聯(lián)鄉(xiāng)
因河西、西源二鄉(xiāng)聯(lián)合建置而得名。
駐地:馬口村中心路28號(hào)
轄5個(gè)村:馬口村、河澗村、壺源村、河洋村、章溪村。
歷史沿革:河西鄉(xiāng)、西源鄉(xiāng)合并為西聯(lián)鄉(xiāng)(1956)
(17)三港鄉(xiāng)
以三港村而得名。
駐地:三港村永港路3號(hào)
轄7個(gè)村:三港村、洪潭村、周源村、曳坑村、石浦村、章灣村、曳源村。
歷史沿革:石浦鄉(xiāng)、曳坑鄉(xiāng)合并為三港鄉(xiāng)(1956)
?。?8)大溪口鄉(xiāng)
以境內(nèi)最大溪流的匯合口而得名。
駐地:溪口村興新街32號(hào)
轄6個(gè)村:溪口村、山下鮑村、橋頭村、溪嶺腳村、竹翠村、水頭村。
歷史沿革:溪口鄉(xiāng)(1949)-大溪口鄉(xiāng)(1983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diǎn)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qǐng)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jìn)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