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排酸肉(排酸肉與鮮肉的區(qū)別)
未經任何處理的鮮肉,隨著時間流逝,肉的品質會變差,硬度會增加,同時肉里面的水分也會開始流失,導致肉變得干燥,缺乏彈性。這些因素都會使得用鮮肉做出來的菜肴口感不佳,肉吃起來不夠細嫩。排酸肉在排酸的過程中,肉質內部會發(fā)生一系列理化變化,這個過程會使肉變得柔軟多汁,并產生特有的風味,人們也常把這一過程稱之為肉的成熟。經過了排酸工藝的處理,排酸肉的營養(yǎng)成分流失較少,吃起來安全放心,口感細嫩,味道也更鮮美。
隨著現代肉品衛(wèi)生學及營養(yǎng)學的不斷發(fā)展,肉類排酸 成為食品生產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流程,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耳邊。那到底什么是“排酸”?“排酸”又有什么用呢?今天就來給大家好好地說道說道。
首先要明確的是, 肉類的酸不是變質腐敗的味道,而是在動物被屠宰后,血液停止循環(huán),缺氧而產生的乳酸和磷酸 。就像人在劇烈運動時,也會因為能量需要而進行一部分的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如果不好好放松第二天全身肌肉就會酸痛。
而這些乳酸和磷酸會讓動物新鮮肌肉的PH值下降為酸性,肌凝蛋白與肌纖蛋白結合成肌纖凝蛋白,并最終使肌肉收縮,直接食用口感和味道都會變差。
當然,如果 新鮮的肉在宰殺后三小時內食用 也可以,真正的潮汕火鍋就可以做到這點,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無法實現現宰現吃的。因此,為了讓我們食用的肉類更有營養(yǎng)、更好吃,排酸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具體的排酸過程是 在0-4度的溫度和特定的濕度、風速中,將剛屠宰的酮體吊掛至少48小時 ,促進酮體內的乳酸與磷酸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酒精后充分揮發(fā)。
通常,我們在市場上購買的本地新鮮牛肉為了“新鮮”,會在凌晨宰殺,清晨上市,不會經過排酸處理,為了營養(yǎng)與口感,購買后都需要盡快處理食用。
而超市里經常可見的 冷鮮肉則都經過排酸處理 ,但對于運輸以及儲存環(huán)境有著較高要求,購買后最多冷藏2-3天就得食用完畢,否則就會變質,口感也會糟糕起來。
此外,還有 冷凍的進口牛肉,也是經過統一的排酸處理再切割冷凍的 。首先,肉牛屠宰后的胴體會進入0~4℃庫冷卻48-72小時,等溫度降到7℃以下時即可剔骨切開。
切開車間室溫通常保持在10-12℃,剔骨后的牛肉原則上按部位切開。然后,切割后的牛肉在-23℃的冷庫中會凍住20小時,當肉的基底溫度達-18℃以下時再更換包裝移入-18℃冷庫中儲藏。
那么,這樣經過排酸處理的肉到底有什么好處呢?
減少肉中有害物質含量
排酸肉都是全程低溫制作,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新陳代謝產物被最大程度地分解和排出,同時排空血液及占體重18%—20%的體液,從而減少有害物質的含量,確保了肉類的安全衛(wèi)生。
改善肉質,易于吸收
經過排酸的肉,肉質得到了改善,肌纖和結締組織被軟化,肉變得柔軟多汁,富有彈性,并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鮮味。因此,更加好熟易爛、口感細膩,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和消化。據相關研究證明,食用沒有排酸的牛肉,人體只能獲取其30%的營養(yǎng),經過排酸處理后,則可提升至80%-90%。
性價比更高
排酸時排空的血液和體液約占胴體體重的18%-20%,所以排酸肉也是出肉率更高的肉。1kg的牛肉鮮肉經過排酸后,會減重10%-15%左右,烹飪后縮水率就很低,性價比自然更高。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0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