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雁去無留意的典故(衡陽雁去無留意)
“衡陽雁”是古代詩詞中的經(jīng)典意象,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均與之相關,如杜甫“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等?!昂怅栄恪币庀笾陨桑斉c“雁不過衡陽”的觀念有關。
衡陽雁去無留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漁家做·秋思》范仲淹
衡陽攬湘江之峻秀,聚瀟湘之璀璨,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溫和漫潤的氣候為大雁南飛至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因為歷代詩詞的傳送,“衡陽雁”漸漸被賦予了各種情感使命,成為愛情的象征,成為藝術的主角。古人以“鴻雁傳書”來寄寓情思,李清照的《一剪梅》體現(xiàn)了婉約派的特質: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大雁也是一抹淡淡的鄉(xiāng)愁。每年秋天,成群的大雁不遠萬里飛回南方,飛到衡陽,“雁南歸”寄托了無數(shù)人的思鄉(xiāng)情切。
宋代周強寫道:“可憐一紙平安信,不及衡陽框字多”。李綱對衡陽的向往思念則是“何當身逐雁同到”。
歷經(jīng)歲月的淘沙與時光的打磨,在浩如煙海的藝術殿堂中,衡陽雁也有了千姿百態(tài)。繪畫《平沙落雁圖》以衡陽歸雁滿沙頭為題材,音樂《漢宮秋》以孤雁陣陣哀鳴襯托痛苦情深。昆曲《琵琶記》以“湘浦魚沉,衡陽雁斷”寫盡人生悲歡離合……
在衡陽這片寫滿離情別苦,流傳無數(shù)愛情佳話的土地上,最為人動容的故事由宋人秦觀演繹。
紹圣四年仲春,秦觀由郴州轉徙橫州(廣西橫縣)。暮春時候,秦觀從郴州來到衡陽,又逢除夕夜,獨宿旅舍,對故鄉(xiāng)思念越發(fā)深切。然而身世飄零,故鄉(xiāng)難返,痛楚之情溢于言外,更傷無雁傳書愁情難釋,于是作《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虛。麗誰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鄉(xiāng)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湘天風雨,庭院深幽,笛曲比咽,長夜迢遙,詞人賦予了衡陽雁足夠的鄉(xiāng)思旅愁,之后愁懷傾瀉,形單影只,鄉(xiāng)音無,其謫居之凄苦,可以想見。
黃庭堅得知少游去世,一時難掩心中悲涼,“少游醉我創(chuàng)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
后人為了紀念秦觀等唐末詩人詞人,特意在回雁峰建起回雁閣。主閣高三十五米,四層四棱,頂部重搶如雁張翼,底部七十二根支柱,寓意南岳七十二峰,南北兩側有聽瀑亭和攬翠亭相依。
從回雁閣到山頂,遠眺湘江乃一片平地,即瀟湘古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雁群在此棲宿、覓食、嬉戲,度過冬日。
北宋詩人、畫家米芾曾贊道:“陣斷衡陽暫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無繒繳,又被孤城畫角催?!?/p>
回雁為歷代文人名士所銘記,唐代的王物、杜甫、劉錫、柳宗元到此賦詩,宋代的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秦觀均到此覓句。北末理學家周敦頤成長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學家王船山生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勃曾在《滕王閣序》賦句“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無數(shù)文人遷客于此詠嘆……
石鼓江山錦繡華
這是詩人對石鼓的贊美,倘若能身臨其境,必定會讓人心曠神怡。
石鼓坐落于衡陽市北,雖然沒有磅礴氣勢,但有“一山飛峙天江邊”那樣奇絕突兀,亦有“仙洞危樓半出林”的深邃。
石鼓書院的所有建筑,依山勢而建,烏瓦在叢林中影影綽綽,蒸水環(huán)繞其右,湘水在左,水橫亙其前,水花擊石,如鼓震耳。此時此景,讓人不覺追隨古人的足跡踏入?yún)擦稚钐?,一探千年古書院的神奇峻秀?/p>
這座始建于唐代的書院,自建立之日起,就浸潤著書與詩韻,散發(fā)著悠悠的文化氣韻。宋人李士真在石鼓書院開堂講學、廣招弟子,使石鼓書院成為正式的書院。后來蘇軾、周敦頤朱熹、王夫之等紛至沓來,來此講學。南宋文天祥駐扎衡州時,登覽合江亭,一時詩意纏綣“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干萬曲,合水兩三洲……”將石鼓描繪得俊朗多姿。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石鼓沿承中華文脈,綿延千年,歷經(jīng)戰(zhàn)火的洗禮與時代的風華,在近十次的修葺過程中,最終保留下的禹碑亨、武侯祠、李公祠、合江亭等像一面面歷史的鏡子隱射數(shù)代中國文人的內在氣度。
當年韓愈陶醉于石鼓秀美景色,寫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紅亭枕湘江,蒸水會其左。瞰臨渺空闊,綠凈不可唾……”杜甫在此泊舟上岸,詞人范成大面對水天一色,沐浴書院文風,詩潮涌動“古磴浮滄渚,新簊鎖碧蘿。”
辛棄疾一生豪邁,送友人至衡州時,一闋《水調歌頭》化為綿綿江水恣意流淌。宋未著名音樂家郭沔曾寄居石鼓山上,泛舟湘江,于水云中彈奏“瀟湘水云”,詞曲圓潤飄逸,如輕煙繚繞,水波蕩漾。
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似瀟湘桂嶺,帶似洞庭春草,紫蓋屹東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词咕洞耸?,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袴,歸詔鳳凰銜。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辛棄疾
無論山光還是水色,石鼓都給人清幽遙世之感。站在合江亭,俯瞰江水,煙波浩渺,頓時心曠神怡。涼風滌湯胸襟,此時懷抱詩情與畫意,遙想古人遠去,與斯人把酒對江,清風拂袖,千年如一瞬。
衡山蒼蒼入紫冥
在中國所有的名山中,南岳可謂一枝獨秀,清代學者魏源遍游五岳后贊嘆“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臣,唯有南岳獨如飛”。
南岳之秀,在于無山不樹,無山不綠。走進南岳就走進了連綿飄逸的山勢和滿山茂密的森林,古樹、古寺古亭、古碑刻……都以不同的姿態(tài)演繹南岳的絕代風華。有時走進叢林深處,傾聽潺潺流水,在晨鐘暮鼓中思量人生也別有一番滋味。
每次來南岳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從南岳大廟開始參拜。
被譽為“江南故宮”的南岳大廟,廟中的木刻、石雕、泥塑都可以視為一首首寫滿歷史與故事的詩篇。而最值得歌頌的匠人的獨具匠心,江南院落的恢弘大氣,還有儒釋道三教合流的雍容大度。
從大廟后門攀爬而上,當?shù)诌_祝融峰頂?shù)囊豢?,頓時豁然開朗。遠眺洞庭,煙波渺渺,南面群峰羅列,如障如屏、東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帶,西面雪峰山頂,銀濤翻騰,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無怪乎無數(shù)人為其傾倒,詞人戴復古賦予了南岳獨有的靈秀氣質。
訪衡山之頂,雪鴻渺渺,湘江之上,梅竹娟娟。寄語波臣,傳言鷗鷺、穩(wěn)護渠儂書畫船。
——《園春·送姚雪篷之貶所》戴復古面
對一座山,面對的是一段歷史,是一種文化,也是另一個自己。每一次都會懷抱一顆虔誠的赤子之心,像執(zhí)吞人一樣,過青云窄路,腳步堅定,目光執(zhí)著,一路朝拜而上。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16873.html
下一篇:唐代詩人王昌齡(王昌齡簡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