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是怎么回事(多爾袞真實歷史介紹)
皇太極駕崩后,多爾袞幫助孝莊孤兒寡母取得政權(quán),順利擊敗了覬覦皇權(quán)的豪格親王。介于這一功勞,多爾袞亦順理成章地成為地位僅次于皇帝的攝政王。
當時的孝莊與多爾袞,一個是“三十如狼”的俏寡婦,一個是剛過了而立之年的英雄人物,誰都難保他們之間不會發(fā)生什么香艷的故事。
如果沒有多爾袞率領(lǐng)正藍旗軍隊入主山海關(guān),并控制了北京,恐怕年僅五歲的小福臨就要在政治風波中身陷險境。所以,滿朝文武都認為福臨之所以能登基,完全是多爾袞的功勞,孝莊母子理應(yīng)對其有所報償。
根據(jù)滿族的遺俗,弟弟可迎娶寡嫂。相傳,當時正趕上多爾袞的元配夫人過世,所以大臣們便打算促成多爾袞與孝莊這段姻緣。不過,畢竟女方是當朝太后,如果太直白的說出來未免有些尷尬,因此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比較委婉:
“攝政王德高望重,又主動將大位讓給了陛下,這種德行是千古罕有的。陛下每天都說要報答攝政王,但如此之大的恩德又該如何報償?恰巧攝政王是當今圣上的叔父,他將皇位傳于陛下就像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既然攝政王能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陛下,那么陛下何嘗不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攝政王呢?這樣的報答方式,臣以為最為妥當?!?/p>
這時范文程站了出來,將這件事直接挑明:“最近我聽說攝政王妃剛剛過世,太后又多年寡居。既然陛下想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攝政王,那自然不能讓父母分居。所以,還請陛下能允許攝政王與太后同居?!?/p>
在野史之中,還出現(xiàn)了文武群臣為攝政王操持婚禮的壯觀場面,福臨甚至還親自寫了詔書:“皇叔攝政王,現(xiàn)方鰥居,周室懿親,元勛貴胄,其身份容貌,皆為國中第一人,太后頗愿紆尊下嫁。朕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yīng)典禮,著所司預(yù)辦?!?/p>
不過,在這看似祝福的言辭下,隱藏的卻是小福臨對叔父的殺心。畢竟,沒有人愿意為了換取勢力而出賣自己的母親,即便是迫于政治壓力福臨不得不借坡下驢,他也始終難以釋懷。所以,才會發(fā)生攝政王死后順治帝翻臉將其“削爵、撤廟享、罷謚號、黜宗室、籍財產(chǎn)入宮”的報復(fù)行為??梢哉f,這一切始于福臨嫁母事件埋下的伏筆。
說起多爾袞與孝莊的婚姻,或許有人會問:當時二人新婚燕爾,且都是三十歲的年紀,他們在七年婚姻中為何沒有留下子嗣呢?
筆者認為,這多半是多爾袞的個人原因。根據(jù)文獻的記載,多爾袞是個桃花運比較旺盛的人,他身邊的女人不計其數(shù)。僅在史料中有名有姓的,起碼有十人。在多爾袞的所有老婆中,僅有一位朝鮮妃子替他誕下一女,除了這個女兒之外多爾袞再無其他后代。至于多爾博,他并不是多爾袞的親生兒子,而是多爾袞從他弟弟多鐸那兒過繼來的。
為什么這些情節(jié)在正史中找不到呢?
其實這都是因為后來的滿清皇帝漢化的程度加深,他們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習俗。在入主中原以前,包括滿人在內(nèi)的不少北方民族,都有“繼婚”的習俗。也就是說,兄弟的妻子過世了,作為大伯或小叔子的可以迎娶寡嫂(弟媳)。
顯然,這種現(xiàn)象在程朱理學盛行的中原地區(qū)是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的,寡婦嫁給小叔子的情況非但不會得到親人的祝福,沒準還會被“浸豬籠”處理。隨著被漢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滿清皇帝逐漸意識到了小叔子迎娶嫂子絕不是什么值得稱頌的事。
所以,在后來清朝的律令里出現(xiàn)了這樣一條:“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斬;收兄嫂與弟媳者,絞!”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中原地區(qū)屈指可數(shù),只有古代的北方部落才會出現(xiàn)“繼婚制”,所以滿清皇帝此舉無疑是欲蓋彌彰。
到了乾隆時期,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乾隆特地命令紀曉嵐銷毀了大量相關(guān)史料,徹底抹去了孝莊與多爾袞之間的婚姻關(guān)系。從這以后,官史中遺失了多爾袞迎娶寡嫂的記載,僅有部分民間野史還保留著這些隱情。
當然,這一切都是史學愛好者的猜測,具體孝莊有沒有嫁給多爾袞,時至今日尚無定論。唯一可以確定的信息是,孝莊并未給多爾袞誕下子嗣。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6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