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漢字全集(小學生學漢字識傳統(tǒng))
一、字形演變
“耳”,象形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展示的人耳的形狀,還有清晰的“耳郭”,后來人們把耳朵的輪廓更加清晰化,在“耳”字上多加了幾個筆畫。
金文“耳”字延續(xù)了甲骨文的字形,字形不固定,但仍舊象形,部分金文中的“耳”字,像半圓里面包圍著一個橫躺著的“大”字,“耳廓”內(nèi)部的情況比較清晰地展示出來了。
小篆形體的筆畫變得簡練以便于書寫,耳朵的輪廓逐漸沒有了,但還是能看出耳朵的樣子。寫作:
隸變后字形趨于線條化,之后象形性就完全喪失。寫作:
楷書則延續(xù)了隸書的寫法,筆畫更趨于線條化。
二、含義
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義指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引申指像耳的東西,如木耳、銀耳。耳在頭兩側(cè),故引申為位置在旁邊的,如:耳房、耳門。耳在古代文獻當中又用作動詞,作聞、聽解,如耳聞?!岸钡墓乓襞c“矣”相近,故又假借為文言語氣詞,表限止,相當于“而已”“罷了”,又可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jié)束,相當于“了”“啊”“也”。
耳是漢字部首之一,以“耳”為意符的字大多與聽覺或聽覺器官有關,如聽、聲、聾、聵、取、聰?shù)取?/p>
三、詳細解釋
【名詞】
甲骨文字形 象耳朵形。本義:耳朵
《說文解字》:“耳 主聽也?!?/p>
《鬼谷子·權(quán)篇》:“耳目者 心思之助也?!?/p>
明·劉基《苦齋記》:“忠言逆耳利于行。”
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 可乎?”
聽覺 聽力。如:耳識 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耳狀的東西。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cè)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杜甫《秋雨嘆三首》:“禾頭生耳黍穗黑 農(nóng)夫田父無消息?!?/p>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動詞】
聽到 聽說。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附耳而語。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 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 甚至揪著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通“佴”。退后 居次
《莊子·天運》:“人自為種而天下耳?!?/p>
【語氣詞】
表示限制 相當于“而已”、“罷了”
唐·柳宗元《三戒》:“技止此耳?!?/p>
聊齋志異·狼三則》:“止增笑耳?!?/p>
《論語·陽貨》:“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p>
《史記》:“從此道至吾軍 不過三十里耳。”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jié)束 如同“矣”,相當于“了”、“啊”、“也”
《資治通鑒》:“田橫 齊之壯士耳?!?/p>
《史記》:“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p>
【連詞】
表示轉(zhuǎn)折關系 相當于“而”
賈誼《治安策》:“故化成俗定 則為人臣者 主耳忘身 國而忘家 公耳忘私?!?/p>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8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