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望江縣下轄鄉(xiāng)鎮(zhèn)介紹(安徽望江縣屬于哪個市的城市)
望江縣,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縣,總面積1347.98平方千米,轄8個鎮(zhèn)、2個鄉(xiāng),2019年末常住人口55.4萬人。位于安徽省西南邊緣,皖贛交界處,長江下游北岸。一面負山,三面臨水,素有“水鄉(xiāng)澤國”之稱;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斜,西北部為丘陵,中部是低崗地,東南部是沿長江分布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呈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望江縣因境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
望江縣(340827),在安徽省西南部,東、南瀕長江。屬安慶市。面積1348平方千米,人口64萬(2020年)。轄3個街道、9個鎮(zhèn)、1個鄉(xiāng):雷陽街道、吉水街道、回龍街道、華陽鎮(zhèn)、楊灣鎮(zhèn)、漳湖鎮(zhèn)、賽口鎮(zhèn)、高士鎮(zhèn)、鴉灘鎮(zhèn)、長嶺鎮(zhèn)、太慈鎮(zhèn)、雷池鎮(zhèn)、涼泉鄉(xiāng)。另有望江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安徽望江橋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h人民政府駐華陽鎮(zhèn)回龍東路46號。
東晉安帝置新冶縣,治今雷陽鎮(zhèn),屬晉熙郡。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為義鄉(xiāng)縣;十八年取舉目可望江流為名,改置望江縣,屬熙州。唐屬舒州。南宋屬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清屬安慶府。1914年屬安慶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qū)安慶專區(qū),1952年屬安徽省安慶專區(qū)。1959年與懷寧縣合并為懷望縣,1961年恢復二縣。1971年屬安慶地區(qū)。1988年為安慶市轄縣。地處丘陵洲圩地區(qū),西北部和中部崗沖起伏,沿江及皖河下游為江河沖積洲地和湖泊沉積的圩墾地帶。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農(nóng)產(chǎn)以稻、棉花、油菜籽、小麥為主,為全國優(yōu)質(zhì)棉基地縣之一。盛產(chǎn)魚、蝦、蟹及菱、藕、蓮子、芡實、荸薺等水產(chǎn)。賽口的鱖魚、螃蟹、蝦米有名。工業(yè)有紡織、化肥、機械、建材、皮革、軋花等廠。挑花巾為傳統(tǒng)工藝品。月北公路斜穿西北部,太華公路經(jīng)縣城。長江申漢航線??咳A陽港。古跡有雷池遺址。紀念地有渡江烈士陵園。
歷史沿革:大雷戍(東晉末)-新冶縣(405)-升為大雷郡(約560,南陳)-降為義鄉(xiāng)縣(591)-望江縣(598)-高州(621)-智州(624)-望江縣(757)
隸屬變化:晉熙郡(405,東晉)-江州(南陳)-熙州、同安郡(隋)-舒州、同安郡(唐)-安慶路(元)-安慶府(明)-安慶道(1914)-安徽省(1928)-安慶專區(qū)(1949)-安慶地區(qū)(1971)-安慶市(1988)
?。?)雷陽街道
因在古雷池之陽得名。
駐地:新北社區(qū)
轄3個社區(qū)、2個村:新北社區(qū)、桃園社區(qū)、青林社區(qū)、翠湖村、鶴莊村。
歷史沿革:青林鎮(zhèn)(1949)-城關(guān)鎮(zhèn)(1952)-城關(guān)公社(1958)-城關(guān)鎮(zhèn)(1964)-與翠嶺鄉(xiāng)合并為雷陽鎮(zhèn)(1992)-并入華陽鎮(zhèn)(2004)-析置雷陽街道(2022.5)
?。?)吉水街道
以吉水得名。
駐地:新西社區(qū)
轄5個社區(qū)、1個村:新西社區(qū)、龍湖社區(qū)、吉水社區(qū)、牌坊社區(qū)、臥冰社區(qū)、清泉村。
歷史沿革:吉水街道(2022.5)
?。?)回龍街道
以回龍社區(qū)得名。
駐地:回龍社區(qū)
轄3個社區(qū)、1個村:回龍社區(qū)、蓮花社區(qū)、寶塔社區(qū)、茶花村。
歷史沿革:回龍街道(2022.5)
(4)華陽鎮(zhèn)(面積143.24平方千米,人口11.7萬)
因處華陽河北岸得名。
駐地:通衢大道
轄4個社區(qū)、6個村:永征社區(qū)、望華社區(qū)、古港社區(qū)、天河社區(qū)、大號村、司閣村、陶寓村、白沙村、計渡村、磨盤村。
歷史沿革:華陽鎮(zhèn)(1952)-華陽公社(1958)-華陽鎮(zhèn)(1984)-華陽鄉(xiāng)并入(1986)-白沙鄉(xiāng)并入(1992)-雷陽鎮(zhèn)并入(2004)-析置雷陽街道、吉水街道、回龍街道(2022.5)
(5)楊灣鎮(zhèn)(面積83.47平方千米,人口3.3萬)
因境內(nèi)江灣處有一自然村,原為楊姓聚居,名楊灣,故名。
駐地:曾墩社區(qū)
轄2個社區(qū)、6個村:楊閘社區(qū)、曾墩社區(qū)、余埠村、楊灣村、豐樂村、豐大村、雞冠村、洪湖村。
歷史沿革:楊灣鄉(xiāng)(1951)-楊灣鎮(zhèn)(1992)
?。?)漳湖鎮(zhèn)(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3萬)
因漳湖得名。
駐地:*社區(qū)
轄1個社區(qū)、6個村:*社區(qū)、回民村、紅湖村、大灣村、日星村、幸福村、中洲村。
歷史沿革:漳湖公社(1965)-中洲鄉(xiāng)、大灣鄉(xiāng)(1984)-合并為漳湖鎮(zhèn)(1992)
?。?)賽口鎮(zhèn)(面積68.87平方千米,人口1.9萬)
因當焦賽湖與龍賽河兩水匯流之口,故名賽口。
駐地:金堤村張家墩
轄2個社區(qū)、9個村:賽口社區(qū)、金堤社區(qū)、紅旗村、永鎮(zhèn)村、興龍村、*村、南畈村、萬全村、九華村、津潭村、大河村。
歷史沿革:賽口鄉(xiāng)(1955)-賽口鎮(zhèn)(1992)-金堤鄉(xiāng)并入(2004)
(8)高士鎮(zhèn)(面積164.25平方千米,人口8.52萬)
古時此地居民多養(yǎng)蠶繅絲,故名縞絲嶺,后諧音演為今名。
駐地:高士社區(qū)
轄3個社區(qū)、13個村:高士社區(qū)、毛安社區(qū)、洗粉社區(qū)、虎山村、童嶺村、武昌村、佩山村、象嘴村、焦賽村、漆嶺村、花園村、黃河村、箭壩村、官莊村、龍口村、新壩村。
歷史沿革:高士鄉(xiāng)(1951)-與武昌鄉(xiāng)合并為高士鎮(zhèn)(1992)-新壩鄉(xiāng)、毛安鄉(xiāng)并入(2004)
?。?)鴉灘鎮(zhèn)(面積155.64平方千米,人口8.12萬)
因駐地南面河灘常有烏鴉棲息而得名。
駐地:鴉灘社區(qū)
轄3個社區(qū)、12個村:鴉灘社區(qū)、古爐社區(qū)、麥元社區(qū)、碼頭村、香茗村、連塘城村、望馬樓村、鳳棲村、三聯(lián)村、望河村、楓嶺村、南山村、茗南村、葛林村、花河村。
歷史沿革:鴉灘鄉(xiāng)(1949)-鴉灘鎮(zhèn)(1992)-麥元鄉(xiāng)、古爐鄉(xiāng)并入(2004)
?。?0)長嶺鎮(zhèn)(面積182.85平方千米,人口7.89萬)
因處南北延伸的長嶺上得名。
駐地:長嶺社區(qū)
轄3個社區(qū)、14個村:長嶺社區(qū)、楊林社區(qū)、黃家堰社區(qū)、后埠村、文學村、北門坦村、板橋村、南臺村、蒼洪村、太白村、土永村、龍山村、龍林村、銀杏村、赤湖村、金雞山村、新橋村。
歷史沿革:長嶺鄉(xiāng)(1952)-與大橋鄉(xiāng)合并為長嶺鎮(zhèn)(1992)-新橋鄉(xiāng)、楊林鄉(xiāng)并入(2004)
(11)太慈鎮(zhèn)(面積143.76平方千米,人口7.55萬)
因有太慈寺得名。
駐地:太慈村
轄2個社區(qū)、12個村:太慈社區(qū)、新嶺社區(qū)、九龍村、紅廟村、茶嶺村、白蓮洲村、馬山村、慈湖村、桃?guī)X村、群星村、六零圩村、郭河村、清平村、沈沖村。
歷史沿革:太慈鄉(xiāng)(1951)-與茶安鄉(xiāng)、桃?guī)X鄉(xiāng)合并為太慈鎮(zhèn)(1992)-沈沖鄉(xiāng)并入(2004)
?。?2)雷池鎮(zhèn)(面積157.18平方千米,人口5.4萬)
因古雷水自東流匯積而成池,自雷港人江,故名雷池。
駐地:雷港村
轄3個社區(qū)、9個村:青草湖社區(qū)、雷港社區(qū)、東洲社區(qū)、雷池村、楊長村、三河村、雷江村、套口村、西聯(lián)村、蓮花洲村、雙新村、溝口村。
歷史沿革:雷港公社(1958)-雷港鄉(xiāng)(1984)-雷池鄉(xiāng)(1987)-蓮洲鄉(xiāng)并入(2004)-雷池鎮(zhèn)(2022.5)
?。?3)涼泉鄉(xiāng)(面積138.52平方千米,人口3.9萬)
以涼泉社區(qū)得名。
駐地:涼泉社區(qū)
轄2個社區(qū)、8個村:涼泉社區(qū)、泊湖社區(qū)、湖濱村、太華村、橫山村、鳳林村、團山村、韓店村、壬辰占村、河南村。
歷史沿革:涼泉鄉(xiāng)(1949)-泊湖鄉(xiāng)并入(2004)
?。?4)望江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駐地:華陽大道521號
歷史沿革:望江縣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2004)
(15)安徽望江橋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駐地:通港路28號
歷史沿革:安徽望江橋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2010)
主要景點:
武昌湖
位于望江縣高士鎮(zhèn),昔為武昌鄉(xiāng),安九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跡的一部分,景區(qū)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千米,距城區(qū)6千米,水生資源豐富。
香茗山
位于望江縣麥元鄉(xiāng)和鴉灘鎮(zhèn)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鴉灘褒隱寺水庫,全長10余千米,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流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軍石達開曾在此征戰(zhàn)和扎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寨林庵、朝陽庵、貴烈祠、保悟樓、三圣殿、彌陀庵、*庵、褒隱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蓮花峰形似并蒂蓮花,聳秀郁蔥。明解縉詩贊曰:“山崖殷竇簇朱砂,香茗叢生蓓蕾芽。采藥道人何處去,洞云深鎖碧桃花。”
雷池
主*于望江縣雷池鄉(xiāng),在望江縣城東南10千米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千米,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zhèn)將蘇峻聯(lián)合壽春(今壽縣)鎮(zhèn)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欲火速統(tǒng)兵去保衛(wèi)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quán)的庚亮得知后,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zhèn)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后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安桓以嚼壮匾徊健钡某烧Z,即源于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zhèn)流入長江。
文廟
又名孔廟,位于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筑。文廟始建于宋仁年間。大成殿高10多米,面積300多平方米,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jié)構(gòu),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迎風作響,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后有很多附屬建筑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麟風騰祥”,左為圣城,右為賢關(guān),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cè)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墻書有”宮墻萬仞”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圣旨”2字。廟后為啟圣祠,東為禮門,西為義路,后為明倫堂。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xiàn)經(jīng)省級批準并撥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