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是哪個朝代寫的(關(guān)于徐霞客的資料簡介)
他便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有人說他沉溺山水,是因為他文不成武不就,處心積慮游走他地,實有沽名釣譽之嫌??蓪τ谛煜伎投裕搜哉Z,眾人意見與他無關(guān),他只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度過自己的人生。
半生風雨,無官無名,徐霞客為何能名垂千古,受人膜拜?
從古至今,山水之歡,人皆有之。
世人或寄情山水,或游歷名山;或踏青尋花,或隱于群山,無論怎樣,世人皆以此為暫時之樂。
可世上卻有一人,將旅行、游歷當成畢生事業(yè)者。
幼年時,他許下宏愿:天下九州,要跋涉八州;山有五岳,要攀登四岳。成年后,他初心不改:朝行山壑,見山川之壯麗;夜宿孤村,聞猿啼鳥鳴。
他便是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
有人說他沉溺山水,是因為他文不成武不就,處心積慮游走他地,實有沽名釣譽之嫌。
可對于徐霞客而言,他人言語,眾人意見與他無關(guān),他只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度過自己的人生。
萬歷十五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一個富庶之家中,祖輩皆是文人墨客,官宦世家。
然而其父許有勉雖飽讀詩書,可一不愿考取功名,二不愿攀附權(quán)貴,整日游覽名山,觀景游江。
徐霞客也受其父影響,其志不在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而是山水之間,群巒之內(nèi)。
有一次,先生問學(xué)生志向,答考取功名者不計其數(shù),可輪到徐霞客時,他卻一挺胸膛:“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p>
士農(nóng)工商,古自不變。明朝亦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他事業(yè)在世人眼中依然是旁門小道。
老師恨鐵不成鋼,數(shù)次要求許有勉好好管教兒子,可徐父卻說:“不屑于功名之教,不拘于圣人之言。”
萬歷二十九年,徐霞客十五歲時,也曾應(yīng)過一回童子試,可惜沒有考上。
父親寬慰他說:“功名不是適合所有人,你若無意功名,便不要勉強了,多看些書,多走些路,做一個有學(xué)問的人,這樣反而更好?!?/p>
有父親的支持,徐霞客更是隨心而為,他厭惡科舉八股,酷愛地理游記。
他讀那些書籍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nèi)容,皆過目不忘。
漸漸地,家中藏書已滿足不了他的需要,他到處搜集書籍,只要看到喜愛之書,即使沒帶錢,也要當?shù)糇约阂挛?,再去買書。
徐霞客18歲時,徐父去世,卻留給他兩項精神遺產(chǎn),一是終身學(xué)習(xí)的能力,二是敢于挑戰(zhàn)世俗的冒險精神。
前者讓他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知識,后者則讓他不拘于方寸,勇于探索未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周邊山川已滿足不了他的好奇心,他想要外出探詢更多名山大川,尋求大自然的奧秘,可又因家有年邁的母親,他不忍前行。
幸得徐母豁達,通情達理,多次鼓勵徐霞客遠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萬歷三十六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終于正式出游。
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從此,走上了一條與世人截然不同的路。
每個人的生命不就不同,一味隨波逐流,生命只會變得淡然無味。有時候,人就應(yīng)該前去冒險,只有經(jīng)歷過冒險的人,才會在生命的旅途中,走得更遠。
徐霞客追求的,從不是靜宜的山林,亦不是眾人皆知的江川,他追尋的永遠是不一樣的風景。
那一年,徐霞客來到雁蕩山,他想要去尋找位于山巔之上的雁湖。
那里山峻險要,讓人望而生畏,向?qū)辽侥_下,便打算離開:“越過前面三座山峰,便是雁湖了。”
望著巍峨群山,徐霞客沒有心生畏懼,而是徒手而上,打算越過三座山鋒。
登山之時,便已險象環(huán)生,爬至第二座高峰時,山勢陡險,如懸于空中,而且越往上爬,越驚險無比。
徐霞客為固定身形,便將腰帶解開,系在一塊巖石上,抓著布帶懸空而上。
突然布帶斷裂,幸好徐霞客抓住一塊的巖石,才沒能掉下深淵。
徐霞客驚魂未定,順勢向山壑望去,卻見奇樹怪石四布,流云飛瀑橫生,余輝落下,頓時霞光萬道,令*連。
回到住所,徐霞客依舊情緒難平,隨后寫下了《雁蕩山游記》。
徐霞客一生游歷山川湖海,不僅不畏自然之險,更不懼鬼神之威。
一次, 徐霞客行至湖南茶陵麻葉洞。有人說其中藏有神龍妖怪,萬不可入,可徐霞客偏要一探究竟。
山洞崎嶇,卻瑰麗萬千,石筍垂天而下,石柱拔地而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瞠目結(jié)舌。
出洞時,村名間徐霞客毫發(fā)無損,皆呼“神人”,頂禮膜拜。
徐霞客不以為然,世人愚昧,皆因見識太少,只有走過,看過,才知世界之大,才是萬物真相。
《尚書·禹貢》曾記載長江發(fā)于岷山,岷江為長江正源。徐霞客懷疑事情的真實性,卻被眾人反駁:“《尚書》相傳由大禹所作,孔子編纂,從古至今,都是經(jīng)典?!?/p>
可他卻說:“千百年已過,河流當有所變化,未經(jīng)驗證而以為相信書本,實為愚蠢?!?/p>
于是徐霞客便決定,親自考察長江源頭。
途中艱險無數(shù),有人勸他返鄉(xiāng),不必受著風寒露宿之苦,可他去意已決,絕不回頭。到達金沙江時,他已身患重病,但望著滾滾而來的金沙江水,他確定這便是長江源頭。
在他出行前,所有人都覺得他是“癡人說夢”,可徐霞客從沒有過懷疑過自己,他的世界只有遠方,只有心中所愿。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旅行,一路發(fā)現(xiàn),一路探索,一路成長。
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懷疑過往種種,在疑惑與現(xiàn)實間,重啟自我與外界的聯(lián)結(jié),去做不會做的事,去演繹不一樣的人生,而這便是一個人成長的意義。
徐霞客的世界,充滿著對自己事業(yè)的熱愛與執(zhí)著。
朋友曾問他:“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你游歷天下,有何意義?”
徐霞客彈地而起,興奮道:“那一年,我從絕壁鑿坑攀援黃山,雖數(shù)次遇險,但我登上黃山,放眼四望,景色壯麗絕倫,絕非其他山色可比。我身心頓時澄澈,覺得雖死九次亦未悔?!?/p>
因為執(zhí)著,他九死一生,只為驗證自己的想法;因為無畏, 他出生入死,只為實現(xiàn)曾經(jīng)的誓言。
他有一個和尚朋友,法號靜聞。
靜聞*為虔誠,曾用鮮血寫就一本《華嚴經(jīng)》。他畢生之愿,就是將這部經(jīng)書奉于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之內(nèi)。
徐霞客感動于靜聞的執(zhí)著,便與他一同前行。行至湘江,突聽聞啼哭之聲,眾人不愿理會,只有靜聞前去詢問。
誰知哭聲尚未停下,便一伙強盜趕至,捅了他兩刀,徐霞客也錢財盡失。
半年后,靜聞因傷去世,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
徐霞客失去摯友,悲痛異常,痛哭道:“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彼麤Q心完成朋友的遺愿,將他用鮮血所寫就的《華嚴經(jīng)》,送往雞足山。
那時他已足疾加重,幾乎無法行走,可卻為了故友,忍痛而行。經(jīng)貴州,入云南,攀岷山,過瀾滄江,終于在400天后,徐霞客走到了雞足山。
他將經(jīng)書供于寺內(nèi),將遺骨葬在山間,此時心中之喜悅與哀痛之情皆有,于是寫到:“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徐霞客這半生都在路上,無拘無束,無怨無悔。
崇禎十四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病逝。
臨終時,他說:“漢代張騫,唐代玄奘,元代耶律楚材,皆受皇命而行四方。而我一介布衣,卻憑一己之力游歷天下。雖死,無憾。”
確實如此。
徐霞客短短56年的生命里,他大半生都在游歷。也正因為如此,他所遇到的人與事,也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他所見過的山與水,也鑄就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記》。
很多人都不明白,《明朝那些事》寫盡了大明*的風雨飄搖,寫透了帝王將相的起落沉淀,可卻在結(jié)尾,花許多筆墨來講述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徐霞客。
也許從俗世角度講,徐霞客既沒有光耀門楣,也沒有蔭澤子孫,他是失敗的。
可對于徐霞客來說,用自己熱愛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三百多年前,人們看不起徐霞客,覺得他是怪人,覺得他一生沒有意義。
三百多年后,我們卻欽佩徐霞客,覺得他是英雄,覺得他一生值得尊重。
有一句話這么說:“我們這一生都在路上,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選擇;每一刻,都是自我的修行。”
正是這無數(shù)的腳步,無數(shù)的風雨,才成就了此刻的你我。
愿你我既能心中有夢,也能眼有山河,不負這青春熱血,不忘那日月星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