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東縣屬于哪個市管轄的(邵東市行政區(qū)劃及歷史沿革介紹)
湖南省邵東縣屬于邵陽市。
邵東,湖南省轄縣級市,由邵陽市代管,別名昭陽,位于邵陽市東部,地勢南北崛起,中部抬升,分向東西傾斜。邵東市位于邵陽市東郊,東連雙峰、衡陽,南鄰祁東,西接邵陽雙清區(qū),大祥區(qū),邵陽縣,北交新邵、漣源。
邵東市域處亞熱帶季風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多陰雨,夏暑期長,秋多干旱,冬寒期短。年日平均氣溫16.6℃。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1350毫米。
邵東市地處湘中丘陵地帶,東接衡陽、雙峰,南鄰祁東,西連邵陽縣和邵陽市大祥區(qū)、雙清區(qū),北接新邵、漣源,位于東經111°30’~112°50’,北緯26°50’~27°28’之間。素有“百工之鄉(xiāng)”“商貿之城”“民營之都”的美稱,擁有全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中國箱*具生產基地、全國打火機和箱包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基地、中國注塑打火機生產第一縣、全國2020年消費品工業(yè)“三品”戰(zhàn)略示范市,湖南省森林城市、湖南省特色制造產業(yè)重點縣、省級文明縣城等區(qū)域發(fā)展名片。
邵東市位于湖南省中部、邵陽市東大門,轄3街道18鎮(zhèn)4鄉(xiāng)1場和1個省級經開區(qū),面積1778平方公里,人口134.5萬,素有“百工之鄉(xiāng)”“商貿之城”“民營之都”的美稱,擁有全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驗區(qū)、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中國箱*具生產基地、全國打火機和箱包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基地、中國注塑打火機生產第一縣、全國2020年消費品工業(yè)“三品”戰(zhàn)略示范市,湖南省森林城市、湖南省特色制造產業(yè)重點縣、省級文明縣城等區(qū)域發(fā)展名片。2019年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同意撤銷邵東縣,設立縣級邵東市。邵東已躋身全國縣域營商環(huán)境和治理能力百強縣。2021年,邵東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685.2億元,增長9.4%。2021年邵東市位列全國服務業(yè)百強縣(市)第73位,2021年邵東市投資競爭力居全國第65位,2021年獲評全國縣域治理能力百強縣(市)、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促進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等7項工作獲省政府真抓實干表揚激勵,獲獎數量居全省第四。
位置
歷史沿革
邵東古屬荊州。相傳西周王族召伯曾經巡行南國,以推廣文王*。我縣甘棠角、棠下橋,據傳召伯曾在此聽過政事。這說明距今三千年的時候,我縣文化已較發(fā)達。
春秋戰(zhàn)國時,我縣屬楚國。屈原在第二次流放時,沿湘江而蒸水(古名會水),到過會田橋。清初,會田橋尚存漁夫亭、湘君祠等古跡。二千余年來,我縣人民一直在紀念屈原,表達自己對愛國者的深切懷念。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廢分封,設郡縣,我縣屬長沙郡、西漢初年,我縣屬長沙國昭陵縣。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改昭陵縣屬零陵郡。
公元五年,漢平帝劉設置昭陽候國,仍屬零陵郡。當時的昭陽候國,地域大致相當于今邵東。邵東在歷史上單獨建制為候國(相當于現在的縣)一級政體,是從這時開始的,以后經東漢、蜀、吳、晉、宋、齊、梁、陳八個朝代,連續(xù)近六百年(直至公元581年隋滅陳),今邵東地域一直為縣一級單獨建制,只是隸屬和名稱常有變動而已。三國時,張飛取零陵郡,邵東屬蜀國。關羽失荊州,邵東并入吳國。公元266年,吳王孫皓分零陵北部另設昭陵郡,郡治在今邵陽市。它轄五縣:昭陵、昭陽(邵東)、夫夷(新寧)、高平(隆回)、武岡。
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為避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陽縣為邵陽縣。邵陽之名從此開始,但這邵陽正是今之邵東,縣治在余家橋。
公元581年,隋朝廢邵陵郡,改名為邵陽縣,又將縣治從余家橋遷至今邵陽市(從此時起至中華人民*成立,今邵東再沒在歷史上單獨建立縣級政體)。隋代屬潭州管轄的邵陽縣,范圍十分廣大,大體上相當于現今的邵東、邵陽市、邵陽縣、新邵縣、隆回、城步、新寧、武岡、綏寧、洞口。
隋煬帝時,邵陽縣為肖銑所占,邵陽縣改稱建州。唐高宗改建州為南梁州,唐太宗復改南梁州為邵州,唐玄宗又改邵州為邵陽郡、唐肅宗又改邵陽郡為邵州,屬江南道管轄。五代天福年間(公元942年)曾一度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然而為時很短,旋即改為邵州,敏政縣為邵陽縣,屬湖南道武安軍管轄。
宋朝分全國為十五路,邵州屬荊渤南路。南宋理宗趙昀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御使,他登基做皇帝,改年號為寶慶(公元1225年),邵州升為寶慶府。這是用皇帝自己的年號來命名封地,作為紀念。寶慶這個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元朝在全國設十一個行省,邵陽隸屬湖廣省寶慶路。明朝時,邵陽縣隸屬湖南道寶慶府。清朝,陽縣隸屬湖南布政使司寶慶府。
民國護法戰(zhàn)爭前后,寶慶府改為寶慶縣,1928年,寶慶縣改為邵陽縣。1928年,全湖南劃為九個行政區(qū),邵陽為第六行政區(qū)。
1949年10月10日,邵陽獲得解放,隨即成立邵陽縣人民政府。
1951年11月17日,成立了邵陽縣駐邵東辦事處,地域轄當時邵陽縣的八至十三區(qū)以及第一區(qū)和十四區(qū)的一部分。
1952年2月16日,經中華人民*政務院批準,正式成立邵東縣。
1977年12月1日,邵陽地區(qū)分為邵陽、漣源兩個地區(qū),邵東縣隸屬漣源行政公署。
1983年7月,邵東縣又從婁底地區(qū)劃出,邵東縣改屬邵陽市,至今無變更。
2019年7月12日撤銷邵東縣,設立縣級邵東市。
行政區(qū)劃
1952年邵東縣成立后,轄17個區(qū),499個鄉(xiāng)和兩市鎮(zhèn)、范家山、田橋、廉橋4個鎮(zhèn)。
1955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全縣劃為55個鄉(xiāng)和兩個市鎮(zhèn)。
1958年,將板橋、石橋、雞籠、蔣河橋及高崇山鄉(xiāng)的大部分劃入邵陽市,并將界嶺街雙峰管轄的一邊及腰鋪等地劃入邵東。同年10月撤鄉(xiāng)鎮(zhèn),建立17個人民公社。
1961年,全縣調整為8個區(qū)、73個公社、3個城市公社、7個國營農林場。
1962年11月,邵陽市高崇山公社的大部分和雞籠、蔣河橋、板橋復劃歸都東。同時,全縣調整為9個區(qū)、80個人民公社、1個鎮(zhèn)。1963年,將邵陽縣高塘、橫板、馬皂3個大隊劃歸邵東。
1965年,全縣調整為9個區(qū)、43個人民公社、1個鎮(zhèn)。1969年,邵陽縣山東大隊劃入邵東。
1970年,新邵縣合心、萬富2個大隊劃入邵東。
1977年,高崇山、雞籠2個公社劃入邵陽市。
1979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湖南省建立漣源地區(qū)(后改稱婁底地區(qū)),邵東縣從邵陽地區(qū)劃出,改屬漣源(婁底)地區(qū)管轄。
1983年8月,實行市帶縣體制,邵東縣又從婁底地區(qū)劃出,改屬邵陽市管轄。同年8月4日,邵東縣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撤銷牛馬司、余田橋、廉橋3個鄉(xiāng),設置3個鎮(zhèn)。
1984年2月8日,省委下達了《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xiāng)政權》的通知,隨即全縣把人民公社改為41個鄉(xiāng)和1個區(qū)級鎮(zhèn)。同年12月29日,撤銷仙槎橋、范家山、火廠坪3個鄉(xiāng),建立3個鎮(zhèn)。
1985年3月9日,板橋、蔣河橋兩個鄉(xiāng)劃歸邵陽市郊區(qū)管轄。至1988年全縣設置33個鄉(xiāng)、6個鄉(xiāng)級鎮(zhèn)、1個區(qū)級鎮(zhèn)。
2005年行政轄區(qū)總面積1768.75平方公里,轄17個鎮(zhèn)9個鄉(xiāng)1個鄉(xiāng)級林場,992個行政村,14個社區(qū),21個居委會??側丝?17.62萬人。
2021年全市轄3街道18鎮(zhèn)4鄉(xiāng)1場和1個省級經開區(qū),面積1778平方公里,人口134.5萬。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