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夢見鬼是什么預(yù)兆(夢見鬼是什么預(yù)兆解夢男人)
夢見鬼,就是我們心中一些不愿意去面對的情緒等等各方面的東西。我們這一生不能定義的各種情緒都會幻化出來變成鬼在夢里出現(xiàn)。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在鬼夢當(dāng)中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潛意識到底藏了些什么。什么樣的鬼就代表背后他有什么樣的情緒。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關(guān)于鬼夢的心理學(xué)分析。夢見鬼到底代表什么,鬼夢到底是什么?一句話講清楚, 鬼夢就是不能定義的情緒。
這是什么意思呢?通常來說我們心里面有一些情緒之所以會進入到潛意識,暗暗的發(fā)揮作用,往往是情緒沒有進入意識。沒有辦法被我們形象地描述出來。
語言其實是思考的邊界。比如一個東西,如果你壓根都沒有辦法用語言來形容它,你其實很難去處理它。所以,我們要處理的第一步就是得先給它命名,先得叫出來它是什么,能夠描述清楚的東西才可能被面對、才能被處理。
所以什么是鬼?通常來說, 夢見鬼,就是我們心中一些不愿意去面對的情緒等等各方面的東西。我們這一生不能定義的各種情緒都會幻化出來變成鬼在夢里出現(xiàn)。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在鬼夢當(dāng)中就可以看到一個人潛意識到底藏了些什么。什么樣的鬼就代表背后他有什么樣的情緒,然后去一點一點來分辨。
任何的夢都有它的潛意識功能,鬼夢也是如此。鬼夢主要有三種作用,一個是表達隱藏的痛苦,第二個是表達怨念,第三個是表達恐懼,這個恐懼跟我們通常意義的害怕不一樣,它是貼近于恐怖的死亡焦慮。
鬼夢的第一個作用:表達某種痛苦
怎么講呢?鬼的表情通常都非常的猙獰,通??瓷先ズ車樔撕芘で?,你仔細去體會為什么有這樣的表情,為什么鬼的面貌是如此可憎?其實每一個表情背后都揭示著一個人持續(xù)的潛在的痛苦,當(dāng)然是夢者的痛苦了。
所以鬼抓住你那一瞬間,有的鬼讓你感覺特別不想靠近,雖然很多鬼帶來的都是恐懼感,其實那種恐懼的背后,是你不想靠近它,因為這個鬼面目猙獰、身體糜爛、全身臟兮兮的,你靠近它就會感受到有一種痛苦,所以你害怕這種感覺,這是第一種作用。
能帶來痛苦的鬼,其實提示著他內(nèi)在有一種長期持續(xù)的痛苦,一直得不到解決。
夢里的鬼有一大類就是來表達你內(nèi)心當(dāng)中的某一種痛苦來的,所以這樣的鬼通常來說就是面目猙獰,渾身衣衫襤褸,然后皮膚甚至都皮開肉綻,這樣的鬼通常以僵尸為主,僵尸最多。
僵尸主要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痛苦,包括他那種情感上的麻木,包括他的境遇,包括是誰都害怕他討厭他的這種感覺。
有時候我們說人不人鬼不鬼,就是這種感覺,你有時候難以融入一個集體的時候就被邊緣化,人不人鬼不鬼,就要這樣的鬼體現(xiàn)。
有的時候不被融入,不被別人重視,會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夢里面就會有幽靈來表示這種痛苦,所以什么樣的鬼基本上去感覺它帶來的感覺,就可以看到背后是什么了。
當(dāng)你對鬼夢有更多的了解后,對鬼就不再害怕了,夢里遇到鬼就會從容很多,因為你知道怎么去看鬼背后的東西,而且一旦抓住了它,你會發(fā)現(xiàn)鬼背后那些東西都是可以被化解的,甚至直接在夢里就會被化解掉。
鬼夢的第二種作用:揭示心中的怨念
有的鬼靠近以后感覺不同,他好像要對你做點什么,他好像帶著一種怨氣,所以你不想靠近,因為你本能的感覺脊背發(fā)涼,開始害怕,害怕他對你走近后,你一定要對你做什么,比如吃你、咬你、傷害你、殺死你,甚至占有你,占據(jù)你的靈魂等等。
這樣的鬼通常來說,都是他背后的怨念有很多。通常來說,就是因為這個鬼受了很多的痛苦,因為這些而隱藏了很多的憤怒,這就會化成我們心中的怨念,這種鬼就是怨鬼。比如穿著紅衣服的怨靈,一上來就要害人,就要*。
通常來說,背后都是因為某一種*度的匱乏感,導(dǎo)致有過度滿足的傾向,就是要報復(fù),就是要*的 。這種鬼主要是要發(fā)泄憤怒,發(fā)泄不滿,找到人,哪怕是夢者本人,抓住你可能就要撕碎你吃了你這種明顯的怨念。
從他的行為,從他的愿望,你就能看到心中可能有什么樣的怨念,而化解怨念也是解這一類鬼夢真正要做的事情。
那么由痛苦產(chǎn)生的怨念有哪些呢?大致有幾種。最常見的是妒忌,比如從小不被疼愛爸媽偏心,只疼哥哥姐姐,這種就會化成心中的怨念,嫉妒欲,還有吞噬欲,強烈的匱乏感造成一種貪婪的、我要占有一切的吞噬欲;
還有毀壞欲,我不好,我心中是被破壞的,所以我要毀壞你;還有占有欲,無窮無盡的占有,來填補永遠無法達到的安全感和滿足感;
還有一種糾纏欲,反復(fù)在關(guān)系中糾纏,反復(fù)要驗證你是不是愛我的,你是愛我還是恨我,這些都是心中怨念導(dǎo)致的。
鬼夢的第三種作用:表達恐懼
有的鬼看起來就是陰氣深深,你只要稍微靠近,你就會有一種恐怖的感覺,那個感覺就像骨子里滲出來的涼意。這種鬼他不是痛苦,也不是怨念,而是一種死亡氣息。
有的鬼上來,遠遠的看去就感覺好像要靠近死亡了。那么這種死亡氣息的鬼,通常都是把人拉回對死亡應(yīng)有的恐懼和敬畏。
通常來說,我們心中什么時候會有死亡焦慮呢?有的孩子在6歲的時候就意識到人會死這件事,有的孩子比較不容易想這個事,可能很大才面對人會死這件事。
而很多孩子在6歲就開始意識到了,他意識到爸爸媽媽有一天會死,意識到其實一家三口的這種團圓陪伴不是永恒的,它會變得面對死亡有一種喪,有一種感嘆,有點像黛玉葬花的那種感嘆。
為什么呢? 其實這就是人面對死亡所應(yīng)有的一種恐懼感,因為死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控的,都是無常,都是隨時來臨,而且注定發(fā)生的一件事兒。
所以死亡對我們來說,本身并不是問題,因為每個人都終究要死亡,我們要克服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所以不管你面不面對,其實人都會形成面對死亡的各種防御。
好的防御,焦慮感會低很多,壞的防御的焦慮感會上升。比如否認就是一種防御, 有的家庭里會忌諱死亡這兩個字,你說任何話不能說不吉利的,說了趕快呸呸呸,小孩子說話一定要說吉祥話,不能講什么死喪。
甚至沾一點邊的字都不能提,這就是一種嚴(yán)重的否認的防御,就是我們只要聽不到這個事情就不存在的這種防御,這是比較薄弱的防御級別。
比如這幾天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去世,網(wǎng)絡(luò)就會吊唁,我們打開網(wǎng)頁都是黑白的,隨處可見,死亡是無法避免要面對的,而且生老病死本來就是自然發(fā)生,也不會因為你不去看它就不存在,它隨時會追著你,所以這種死亡焦慮就會非常的彌散性,它會彌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對死亡的恐懼,如果防御的比較低級,容易幻化成一種無處不在的死亡焦慮,你會在每一個挫敗面前,在每一次感覺到有點小小的無力感的時候,情緒都會爆發(fā)。
因為它是一種彌散性的焦慮感,背后都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那種無力和無奈。如果你沒有接受他,那么你的潛意識會幻化成這種無處不在的鬼怪。
比如《千與千尋》里的無面男,它是不可被消滅的一種靈體,那么它也象征無處不在的死亡焦慮。死亡焦慮看起來跟死亡有關(guān),但是在主觀感受上,它會跟現(xiàn)實中的很多糾結(jié)、很多小事錯綜復(fù)雜的糾纏在一起。
有的人面對一個小事就情緒暴躁,背后其實是害怕失控感,因為失控感會喚起我們的無力。而無力感,最大的問題是喚起面對死亡的感受。
所以,對死亡這件事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沒有平復(fù)你的死亡觀,那么它就會幻化成各種無處不在的焦慮,隨時會侵?jǐn)_你的意識,這就是死亡焦慮。很多鬼,尤其是陰氣深深的那種感覺,通常都會喚起人對死亡的恐懼。
對死亡這件事的恐懼,這是幾乎所有宗教都在討論和試圖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死后的世界,也就是死后你會去哪里?所有的宗教都會試圖做出一種解釋來,當(dāng)然這是永遠無法在生前驗證的解釋。
比如說死后會有天堂地獄,比如中國人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會進入祖廟祖墳,祠堂里面繼續(xù)呆在這個世界上,看著子孫,也有人說轉(zhuǎn)世輪回。
每一種都是讓你對死后的世界有一個想象,而這個想象就是,不同的人面對死亡這件事給自己的一種安心的解釋,如果你相信他,那么至少面對死亡這件事你會知道,你會相信還有一種延續(xù)感。當(dāng)然唯物論者也會有一種延續(xù),我覺得有一個很好的說法是社會性存在還在延續(xù)。
比如我講課,我寫作,我會把我的思考方式像一種正當(dāng)一樣地傳遞給大家,大家有我類似的思考方式的時候,大家看待問題可能也會有某種洞察力在。
那么有一天我不在了,其實這就是我的延續(xù),就是我對這個世界施加的影響,而它等于在代替我的存在,所以這是我的死亡觀。
所以,我認為人其實是可以以某種形式永存的,但是肉體不可能,肉體不是永恒的,肉體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轉(zhuǎn)世輪回這些說法,大家也可以去接受。
然后終歸你會選擇某一種相信,你覺得它有道理的東西去相信,然后去解釋你有一天不在了以后,會以什么形式繼續(xù)或者不繼續(xù),這就是死亡觀。
如果你可以平靜地面對它,你也就克服了死亡焦慮。
最基本的面對鬼夢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映照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當(dāng)然這是解讀到最深一層所需要看到的東西。我們大部分時候,你就要看到他背后的痛苦,看到背后的怨念就已經(jīng)足夠了。
這個痛苦和怨念,實際上它不是最恐怖的,只是大家要把鬼的具體形象看到的那一瞬間,其實比起你完全沒有辦法看到要好很多。最恐怖的是鬼沒有出現(xiàn)之前無處不在,好像總是有它,但是又找不到這個影子的時候,那是最恐懼的。
恐怖片都是這個特點,好的恐怖片都不會讓你直接一開始就看到鬼的形象了。而真的當(dāng)鬼出現(xiàn)了,哪怕他很扭曲,哪怕他長得很嚇人,其實恐懼感就已經(jīng)沒那么強了,至少我們已經(jīng)知道他什么形象了。
我們已經(jīng)可以在思考當(dāng)中把它當(dāng)做一個可以考慮的對象,只去處理的對象。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zé)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9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