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指今天的什么山以東
“山東”作為地理概念出現(xiàn)在春秋時代,而作為行政區(qū)劃的山東出現(xiàn)在金代,至今八百多年的時間。
春秋時期,晉國居太行山以西,將太行山以東稱“山東”。《史記·晉世家》記載晉伐曹,“于是晉作三軍......往伐。
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睍x軍越過太行山進入以東的曹國所在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的菏澤市一帶。
戰(zhàn)國與秦漢時代,崤山是秦國東界,相對于秦“山東”指處于崤山以東的六國地區(qū),即楚、齊、韓、魏、趙、燕所在的廣大地域,號“山東六國”。
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多次使用“山東”這一概念對應秦國故地。
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薄扒丶嬷T侯山東三十余郡,脩津關,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
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泵枋龅木褪橇袊鴷r代的“山東六國”群雄并起反抗暴秦壯闊場面。
漢朝統(tǒng)一域內,以崤山為界的東西對抗集團已成歷史,“山東六國”之“山東”概念失去了使用價值。漢武帝時期,司馬遷用“山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qū),同時也開始于齊、魯故地發(fā)生關聯(lián)。
《史記·酷吏列傳》中有“會渾邪等降,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
此處“山東”就指太行山以東的廣大地區(qū)。
《史記·儒林傳》稱伏生“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史記·酷吏傳》“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惫珜O弘為淄川人早年為小吏。顯然,這里的齊魯與山東發(fā)生了關聯(lián)。
齊、魯本是齊國、魯國的簡稱,因地相毗鄰,文化交流融合程度高,很早人們就把齊、魯看作文化同質的地域而把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表述。
《史記·儒林傳》“夫齊、魯之間于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睗h朝初年被朝廷征召的文學之士多出于齊魯之地。
《史記·儒林傳》記載“言《詩》于魯則審培公,于齊則轅固生,于燕則韓大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唐生。
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齊、魯自胡毋生,于趙自董仲舒?!蔽覀冇欣碛赏茰y齊魯和“山東”區(qū)域概念的聯(lián)系可能得益于齊魯文化在當時的影響力。
金朝在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統(tǒng)軍司,統(tǒng)轄目前山東及毗連的江蘇、安徽北部地區(qū),治所分別在益都、東平。作為地理意義上的“山東”概念演變?yōu)樾姓^(qū)域概念。
元代設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管理軍民事務。這是一種特設區(qū)劃。元世祖中統(tǒng)年間,尚書省并入行中書省,地方行政機構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自此,地方開始了劃省而治。為加強對統(tǒng)治中心大都周圍地區(qū)的統(tǒng)治,行中書省對這些地區(qū)直接管轄,稱為“腹里”,并在腹里地區(qū)設置界于省路之間的管理機構“宣慰司”。
現(xiàn)在的山東地區(qū)屬于腹里地區(qū),所以設置了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明朝置山東行中書省。《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四月十一日設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p>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滴酢渡綎|通志》記載:“明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行中書省于益都,九年移至濟南,尋置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十九年又置山東都指揮使司......置山東刑按察司......三司俱建于濟南府?!?/p>
行省先治益都(青州)后移至濟南之說,長期為學界所質疑。
劉德增教授根據(jù)首任山東行省參政汪廣洋詩集《鳳池吟稿》考證,認為洪武元年四月設置山東行省其治所就設在濟南。
清初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以便于對明故地的統(tǒng)治??滴醭跄旮牟颊顾緸樾惺?,山東行政區(qū)始定名為山東省,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作為行政區(qū)劃上的“山東”之稱出現(xiàn)得較晚,并基本延續(xù)了金代山東東西路的區(qū)域范圍。
山東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不僅是來源于區(qū)域方位,更多的來源于歷史的疊壓傳承,和文化的沉淀發(fā)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life/11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