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誰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上面講了許多孔門教育的大原則。這里提出來孔子對于個人教育的觀點,也是銜接上文之“疾之已甚”的注解。
已好幾次提過才、德、學三者都周全具備的人并不多。以前政治上有個大秘密,歷史上聰明的帝王,喜歡用貪而能者。即使明知其品德不大好而才高的,派出來做官,有時還睜只眼閉只眼,上面不大管,但這種人真能替國家社會做好事。有的人非常廉潔,品格非常好,學問也好,可是笨得要死,不能做事。那就派到翰林院去,地位高高的,可是搞了半天,在那里喝西北風。再舉一個例子。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當了皇帝以后,有一個年輕時的同學趙普,他自己說沒有讀過多少書,后來當了宰相,自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抽屜里放的也是《論語》,有政治問題解決不了,就翻翻《論語》,好像現(xiàn)在信宗教的人查經(jīng)一樣。
宋太祖喜歡晚上穿了便衣到大臣的家中走走,因為以前與趙普的家人都認識,所以尤其喜歡到他家中。有一個冬天下大雪的晚上,趙普夫妻倆以為這樣冷的天氣,大概皇帝不會來,不料后來有人敲門,皇帝還是來了。這一下可把趙普夫婦嚇壞了,因為當時南方還沒有平定,當天下午進貢送來一批東西,他還沒有向上報,趕快跪下來接駕,奏明原因。宋太祖安慰他說沒有關(guān)系,公事明天早上再說。他仍在客廳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突然看見貢品中有一個大瓶子,上面寫好送趙普的,宋太祖大感希奇,打開來看看,連趙普在內(nèi)誰也沒料到里面都是瓜子金。趙普夫婦嚇死了,立刻又跪下來奏明實在還沒有仔細看過,并不知道是黃金。宋太祖說:“你身為一個宰相,別人不知道,以為天下事決定在你書生之手。外邦既要送你這么一點東西,算得了什么?你收了,照收不誤!”不論宋太祖的動機是什么,都是了不起的。但另外一個人曹彬,原來與趙匡胤是同僚,也是好朋友,他是五代時周朝的外戚。趙匡胤常常約他去喝酒,他卻堅持不肯,始終中立不倚,守住崗位。后來趙匡胤當了皇帝,認為他人品好,和趙普一樣重用。有人在趙匡胤面前打這人的小報告都打不進去,這就是趙匡胤識人于微的地方。
這些故事,就是說才德俱全的人,就是國家的大臣,是社會上了不起的人物?,F(xiàn)在孔子也是說到才與德不能相配合的問題。中國文化經(jīng)過周公整理集中起來,孔子不過繼承他的道統(tǒng)。周公從事政治,做國家的首相,有名的“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就是他的典故。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fā)來;吃一餐飯,三次把飯吐出來,去接見客人,處理公事。一國的首相,內(nèi)政、外交都要他辦,所有來見他的人,又從不拒絕,是如此的忙。不只是忙,他對于下面的人,所有的事務(wù),如此盡心,如此好的態(tài)度,這就是周公的才能與美德。如果真具有周公的才能與美德,但驕傲看不起人,慳吝得連同情包容都不肯付出,又舍不得花錢,舍不得幫忙別人,勉勵別人,舍不得給人家一紙獎狀的話,那也免談了,他做出來的成績,一定沒有什么可看的了。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才能而且很努力,還要修養(yǎng)弘毅的胸襟,深厚的美德,要不驕不吝。不驕傲就是謙虛,不慳吝就是同情、包容和氣魄?!?/strong>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這里的“事”字是動詞,和服侍、侍候的侍同義。子路問做一個國君的高級干部,應(yīng)該怎么才對??鬃诱f,既然做人家的干部,就要絕對忠心,不可欺騙上司,不騙他就要說直話。但說直話也很難,所謂“忠言逆耳”,可是要對領(lǐng)導人盡其忠,不妨冒犯他一下。
講到這方面,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吹酱蟪寂c皇帝政見沖突的事,旁注便有“拂其龍麟”的話,以前對皇帝以龍作為表征,據(jù)說龍的個性,能柔能剛,隨便怎樣碰它的鱗甲,都不會生氣,只有龍的頷下三寸處生的是逆鱗,倒的,那是致命所在,絕對不能碰,否則龍就會發(fā)怒而毀人的。這就說明為領(lǐng)導人的,度量要大,對有理取鬧的,能夠包容原諒。但在最要緊的關(guān)鍵上,千萬不可以碰。譬如我們對朋友也盡管說直話,但對于朋友某一要命的缺點,則不能隨便說了。以現(xiàn)代的行為道德講,適當?shù)南薅?,保持別人的自尊心,是必要的。所以歷史上有些大臣“犯顏諫諍”,就是說領(lǐng)導人已經(jīng)很生氣了,可是忠心的部下為了他好,不管他怎樣生氣,應(yīng)該說的話,還是要講。我們讀《宋史》,趙普對宋太祖,就做到了“勿欺也,而犯之?!?/p>
有一次,趙普推薦某人做官,宋太祖不答應(yīng)。第二天,趙普又上奏推薦這個人,宋太祖還是不答應(yīng)。第三天趙普又上奏推薦,宋太祖這一下可忍不住了,氣得大發(fā)雷霆,把奏折撕碎了扔到地上。趙普面不改色地跪著,把這些碎片拾起來,帶回去。過些天,把這撕碎了的奏章補貼好,又帶上朝去推薦。宋太祖這一次總算醒悟了,終于任用了這個人。又有一次,有個大臣應(yīng)該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討厭那個人,不準他升。趙普極力奏請?zhí)媾鷾?,宋太祖又被趙普惹火了,氣呼呼地說:“我就是不讓他升,你又能怎么樣?”趙普說:“刑賞,有天下刑賞的準則,陛下怎么能以個人的喜怒來左右刑賞?”太祖氣得離座而起,回到內(nèi)宮。趙普就跟著站在宮門口,久久不肯離去。宋太祖后來也就答應(yīng)了。我們從這兩個故事就可想見趙普處事的剛毅果斷,但是他也有缺點,心胸不寬,容易記恨。他常會挑剔那些當他貧賤時對他不好的人們。每逢這種情況,宋太祖就說:“若塵埃中可識天子、宰相,則人皆物色之矣?!眲褛w普度量放大,不要計較這些小節(jié)。更何況天子宰相之才,哪里是社會一般人所能鑒識的?后來,趙普就不敢再提這一類的事了。
這種類似的故事,在《貞觀政要》這部書里,記載得很多。唐太宗、魏徵也是一對好搭檔。不過話說回來,魏徵這個伙計固然好,也要有唐太宗那樣的好老板。照《貞觀政要》的記載,長孫皇后也很好,所以還要老板娘也好。不然的話,就變成上論中所講的“事君數(shù),斯辱矣”!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8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