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背古詩詞159首(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世紀恒通在線溫馨提示: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漫長歷史發(fā)展沉淀下來的精華,是語言運用的典范。誦讀古詩詞可以加強學生煉字達意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此,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到六年級教材在課內(nèi)及“日積月累”部分選編了113篇古詩詞,既有理解運用的要求,也有誦讀品析的期望。我們將按年級順序逐一鑒賞品讀,以饗讀者。
【注 釋】
①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說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的交情很深厚。他的詩歌以七絕見長,特別是邊塞詩最為有名,有 “詩家夫子王江寧 ”之譽,后人稱他為 “七絕圣手 ”。②羅裙:一種用細軟有孔的絲織品制成的裙子。 ③一色裁: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而成。 ④芙蓉:古時指荷花。 ⑤看不見:分不清,難以被發(fā)現(xiàn)的意思。
【譯 文】
采蓮女的裙子是用荷葉同色衣料裁成的,船前行時,水中的荷花迎著采蓮女的臉龐向兩邊分開。到了蓮池中,人與花混為一色,很難發(fā)現(xiàn),聽到歌聲時才發(fā)覺采蓮女過來。
【賞 析】
據(jù)記載,王昌齡在龍標 (今湖南省懷化市 )為官時到城外游玩,見到女子采蓮、唱歌的情景,心有所動而作了這首詩,名《采蓮曲》。整首詩可以說是一幅采蓮圖,采蓮的少女們穿著與荷葉顏色相近的羅裙,在荷葉和荷花之間穿梭采蓮,讓人分不清人與荷葉,人與大自然仿佛融為一體,意境極為優(yōu)美。詩的最后一句加入了 “歌聲 ”,使得畫面忽然有了聲音和動感,令人感到活潑而有趣,表現(xiàn)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用戶投稿。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閱讀前請查看【免責聲明】發(fā)布者:方應(yīng),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我們進行處理。本文鏈接:http://www.gdyuanyu.cn/tougao/89626.html